4月7日中午,应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邀请,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抵达青岛,开启他去年2月上任以来首次为期4天的访华之旅。此前哈格尔以防长身份三次造访亚洲,但中国屡次被“漏掉”,军事交流成为中美关系中扎眼的“最短板”。此次哈格尔访华有助于进一步弥补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的“短板”。
辽宁舰首次迎“外客”
航母是海洋大国和海军强国的标志和象征。每当遇到海外危机,美国经常会把航母派往事发区域。这被美国媒体称为“航母外交”,其实质则是海洋霸权。由此可以看出,航母并不只局限于军事用途,有时它还可以成为重要的外交表意符号。
中国方面批准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访华首日就登上了航母辽宁舰进行参观,明确表明了中国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诚意和决心。这也是辽宁舰首次对外国客人开放。在参观辽宁舰并观看舰载机起降训练后,哈格尔称他“理解中国批准他参观辽宁舰的重大意义”,希望此次参观“将是改善中美两军对话的机遇先驱”。
8日下午,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会见哈格尔时,对哈格尔近期在美国与东盟国防部长非正式会晤和访日期间的一些言论表达了中国人民和他本人的不满。访问中国前,哈格尔在日本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别像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那样”对待与周边小国的领土之争,这个比喻颇具煽动性。哈格尔感谢范长龙的直言和坦率。哈格尔表示,美国政府自1979年以来一直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美国国会某个委员会的议案并不能代表政府的政策。美国在涉及主权争议问题上不持立场,他本人也没有为日、菲撑腰打气,而是希望各方通过合作,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此次访华的目的,是与中国军队领导人就落实两国元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进行探讨,共同承诺加强两军关系,妥善处理分歧。
此前,习近平主席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作了精辟概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但愿登上中国航母的哈格尔能“看”到中国的诚意,能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为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加分。
“冷战思维”急需克服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差异等的影响,中美两军关系是两国关系中的短板。2012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时就强调,两军关系要服从于服务于两国整体关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提出两军关系是两国关系可以取得进展的具体领域,并提议使双方的讨论机制化、常态化。可以说,中美构建积极、合作、良性的军事关系是两国的共同需求。建立这种新型军事关系是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保障。
然而,要想使中美“新型军事关系”落到实处,而非只停留在口头上,就必须突破“冷战思维”。所谓“冷战思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首先是“对手思维”,即只有树立敌人才能找到行动方向;其次是“绝对安全”,即便自身已是最强国家,仍担心来自他国的威胁;第三是不能理解他国的安全需要,把他国对安全的追求看成威胁;第四是强权政治,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国;第五是用“争霸观”看世界,将新兴国家的发展视作挑战;第六是推行“渔翁战术”,总是挑起争端,再从中渔利。
客观来看,如果美方不能妥善处理长期以来影响中美军事关系发展的问题,诸如从海空两个方向对华抵近侦察、对台售武等问题,两军关系仍将面临考验,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对中美分歧加以投机利用的局面仍将呈现和发展。中美两国需要共同为跨越这些障碍做出努力,尤其是目前在亚太地区动作频频的美方更需要率先做出更大努力。
“新型军事关系”初现
4月8日,中美两军高层先后举行小范围与大范围会谈,中国国防部长常万全形容会谈过程坦诚、具有建设性、富有成果。他指出,中美防长过去一段时间的频繁见面与沟通是不多见的,这也是中美新型关系的表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进一步增进军事战略互信。现在的“新型军事关系”就是有话直说和军事高透明度。由于中美两军高层8日在会面时都说了硬话,多数国际媒体对“令人意想不到的坦率真诚”、“两军高层极为罕见的正面交锋”感到惊愕,而这正是“新型军事关系”的有话直说。
二是促进新型军事关系深入发展。哈格尔访华期间,与中方领导人就推进军事领域合作进行讨论,并就南海问题等存在分歧的议题交换意见。习近平主席在4月9日与哈格尔一行会面时指出,中美双方应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大框架下发展新型军事关系,有效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指导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是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在美国积极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中美加强军事合作和对话沟通,有利于消除少数国家制造和利用中美矛盾的企图,从而对地区和平与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哈格尔表示,奥巴马政府并不希望中美关系因“再平衡”战略而出现裂痕。在美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亚洲之际,建立积极和富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乐见中国实现繁荣和成功,支持中国在G20等全球组织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