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两个月后,小张怀揣500元实习工资,回馈国栋基金。
张超杰的故事曾经被编排成小品,在“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晚会上演出。除了捐工资,2013年他还加入了“国栋基金”义工队,给处于困境中的学弟、学妹们送去关怀和鼓励。
从受助人到施助人,这样的故事在国栋基金还有很多。
“国栋帮了我那么多年,我也想出一份力”
2005年,正在大境中学念高二的朱明成为“国栋基金”的首批资助对象。朱明的父亲是知青,父母早年离异,她从小由父亲抚养长大。当时朱明的父亲还在工厂上班,勉强能负担女儿的学费和家中开销。但到朱明考上大学时,朱父退休了,家中经济压力陡然增大。此时,“国栋基金”每年3000元的资助成了雪中送炭。
“当时和我对接的义工老师也是大境中学的,老师经常来和我聊天,让我感到有人关心我,心情好很多。”点滴关怀,朱明一直铭记于心。2010年大学毕业后,她立即向国栋基金提出了当义工的申请:“国栋帮了我那么多年,我也想为它出一份力。”
28岁的朱明现在一家企业担任采购,她把对接的4个受助学生当成了弟弟妹妹一般照顾,电话、微信、短信多渠道交流,自己在网购的时候,还会替受助学生们买些衣服。
“我希望能更直接帮到受助学生”
2012年,张超杰和一批“国栋基金”的受助学生发起成立了“国栋之友”。这是个相当于“国栋”同学会的组织,它不仅是“国栋学子”的家,在国栋基金组织的各类活动中,都能看到“果冻”们忙碌的身影。即便如此,张超杰还觉得“不够”:“我希望能更直接帮到受助学生。”2013年,张超杰终于成为义工队的一员。
“每位义工长期对接三到四名受助学生,要经常谈心家访,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还要一起参加夏令营活动,责任重大。”义工队队长忻晓雷介绍,目前24名义工中,22人都是沪上各学校的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之所以吸收了“零经验”的朱明和张超杰,一方面是被他们的诚意所打动,另一方面,曾经是受助学生的两人更能体会困难学生的心理。“还有很多曾经的受助学生希望加入义工队,但名额已满。” 忻晓雷说,受助学生回报社会在国栋基金已经蔚然成风,很多学生效仿张超杰,捐出了工作后的第一笔收入。 本报记者 徐轶汝
【相关链接】
国栋慈善助学基金
“国栋慈善助学基金”是由上海市原市委书记陈国栋的子女为了却父母的心愿,向市慈善基金会捐赠陈国栋夫妇的积蓄20万元,加上孙辈捐赠的30万元,共计50万元,于2005年9月设立的。用于帮助本市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克服暂时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基金总额已达到了900余万元,已累计资助困难学生700余人次,资助金额达到2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