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掀起轨交设计新革命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本市目前在建和即将开建的轨交线的设计几乎无一例外地出自这里。在BIM(建筑设计模型)技术应用研究所项目经理汲小涛的电脑上,记者看到了12号线虹漕路站的“BIM”——这种世界上最新的“设计图”不再是平面的,而是3D的。
随着汲小涛拖动鼠标,虹漕路站的每个细节都展现在眼前。“以前,设计图都是分开的,比如机电、通风、给排水等等,施工人员拿着各自的图纸去施工,总有一个先来后到的问题,后到的工人就会发现,可能自己想装水管的位置早已被一条弱电电缆占据了。现在有了BIM技术,所有系统的设计图先在电脑里‘合成’,各种设计之间就会产生‘碰撞’,比如这根水管与那根电缆之间位置冲突了,就可以提前修改设计。”
申通集团轨交建设管理中心总经理张川把BIM技术称为设计的第二次革命:“最早我们都是拿尺子在纸上画,第一次革命是电脑绘图,现在‘进化’到三维建模。”
实时监控轨交建设全进程
上海轨交建设者利用BIM技术,在国内走在绝对的领先位置。它的神奇之处,除了直观之外,还能监控施工安全。
汲小涛从电脑里调出一个3D视频,是17号线东方绿舟站的BIM导出视频。东方绿舟站是个高架车站,位于东方绿舟大门外公路对面,车站的矗立会不会影响这个景点的整体风格?要是在以前,只能等车站建好了再评价,现在可以用“点云”技术,扫描这一区域的每个“细节”,然后与车站BIM设计模型合成——由此导出的3D视频与今后车站建成后用摄像机拍下来的“实景”视频,几乎一致。要想修改一些设计,施工前就可以完成。
从一铅桶钥匙到三把钥匙
正如张川所言,轨交安全依靠的是人性化的设计、标准化的建设和精细化的管理。要实现这“三化”,运用各种新研究、新技术是有效手段。
张川告诉记者,以前一个车站建好了,交给运营方的钥匙有“一铅桶”,因为一个房间就是一个锁、好几把钥匙,运营中如遇突发事件,等车站工作人员找对钥匙,可能就会浪费时间。现在呢,一共就“三把钥匙”,其中两把是关键控制室的钥匙,第三把则是万能钥匙,绝大多数房间的门都能打开。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