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电视剧《上海人在东京》热播,中国留学生艰难的游学和生活经历,令人唏嘘。杜功楷赴日留学,比这部电视剧要早得多,生活也曾艰辛过,但好在,为推动中日乒乓交流做出的努力,令他的生活充满斑斓的色彩。
昨天,年过半百的杜功楷,在代代木体育馆内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各国选手、乒协官员以及中国记者见到他,都会很热情地打个招呼。杜功楷任日本乒协国际担当,负责外事沟通,“工作上的沟通安排,我一定想方设法帮助中国记者,你是上海老乡,更亲切嘛。”
远渡东洋的游子,永远心系祖国;27年的海外生涯,从未阻断思乡之情……
不入日本籍
杜功楷年轻时曾是上海乒乓队的一员,退役后成为教练。1987年,为了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他赴日本拓殖大学留学。放弃原本衣食无忧的生活,和妻子一道,白天读书,晚上打工,幸好,最拿手的乒乓,成为他谋生的工具。留学期间,杜功楷用晚上教人打球的钱,支付学费。
在这个过程中,杜功楷同时任日本乒协主席、国际乒联主席的荻村伊智朗联系上,毕业后,他顺理成章成为狄村俱乐部的主教练。
尽管最终没有回国,但前些年杜功楷还是作出一个坚定的抉择——不入日本籍。如今在日本乒协,杜功楷是唯一的中国人,狄村曾劝他加入日本籍,可被他婉拒了。连他的妻子、儿子和儿媳都没有加入,“尽管我在这里工作,但我自始至终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杜功楷说。
常居日本,杜功楷一家的工作,全都和中国有关,“儿媳在上海电力,儿子在中兴,他们都在为中国企业在日本拓展的市场做贡献呢。”说起家人,杜功楷的语气满是自豪。
在家里,杜功楷坚持海派特色。日本男人婚后不常在家里和家人吃晚饭,而是和同事朋友相聚酒店,直至深夜回家。而杜功楷始终是个典型的上海男人,在家里掌勺烧饭,最拿手的当属糖醋小排、腌笃鲜这样的上海菜。
乒乓是纽带
作为日本乒协的一员,推动乒乓文化的普及和交流,杜功楷尽心尽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乒乓交流活动的逐渐深入,“瓷娃娃”福原爱在中国也名声大噪起来。
福原爱进入中国人视野,杜功楷功不可没。小学四年级时,福原爱去中国,陪伴她的正是杜功楷,帮她沟通交流做翻译,并在生活上提供关照。后来,福原爱的这段经历被拍成了纪录片,安排在日本电视台下午2时到4时的黄金时段播出,“在综艺节目颇受欢迎的日本,福原爱之前,女运动员不可能享有这个待遇。”杜功楷说。
日本知名艺人经纪公司杰尼斯事务所旗下的男星二宫和也,为了拍一部电视剧,请杜功楷教乒乓。该电视剧讲的是一位身患癌症的东大学生打乒乓的故事。二宫在杜功楷的指导下,一周训练两次,短短3个月,打得有模有样,后来,那部电视剧大获成功。将娱乐明星同大型赛事相结合,来推动人气,杜功楷琢磨着,“这几天我打电话问问,请他来给世乒赛造造势。”
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也慕名找到杜功楷。曾在曹燕华乒乓学校接受过训练的姑娘王舒,前些年赴日留学。她同杜功楷联系上后,无论是读书还是同教练沟通,杜功楷都极热心地关照她。在日本大学的各项乒乓比赛中频频露脸,王舒渐渐小有名气,提起杜功楷,她充满感激地表示,杜老师是生活上的引路人。
同为上海人,杜功楷同记者之间,有聊不完的话题,“你回去后,请代我向上海那批老运动员、工作人员问好。”杜功楷嘱托记者。就在三年前,卢湾体育馆的一场乒乓交流活动,令他记忆犹新,那时候,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等一批泰斗级的人物纷纷到场,奉献了精彩的表演赛。总之,每一次回国的乒乓联谊活动,都少不了杜功楷忙前忙后的身影。
特派记者 陶邢莹 (本报东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