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僧人托宝
长寿寺位于闵行区浦江镇杜行地区,建于南宋宝祐(1253-1258)年间,香火绵延数百年,寺里有白玉鎏金镶宝观音像等四件镇寺之宝。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侵华日军的铁蹄蹂躏浦江东岸各乡镇,长寿寺的僧人料到在劫难逃。寺院里传承了近千年的宝物怎么办?僧人们想到了杜行镇上的同善堂。
同善堂是当时浦江东岸地区民间自发的公益组织。由杜静涵(杜心的祖父)发起,当地杜行、召楼、鲁汇、闸港、陈行、题桥、三林一带的仕绅先后捐地约100亩,以田租作为基金,用于赈灾、教育、铺路修桥等慈善活动。
同善堂的先生做善事,是好人,僧人们信得过他们。1937年的一天,寺中僧人将四件宝物藏进藤箱,假装云游去,实际却将藤箱交给了位于杜行九曲弄的同善堂。
宝物辗转藏入杜家
不久,长寿寺被日军强占,僧人们流离失所,再后来,寺院毁于战火。藤箱则一直静静地留在同善堂的库房里。
到了1942年,同善堂的理事丁仁科听说日伪要“清乡”。宝物怎么办?放在同善堂很可能被“清”走。理事李儒墨、金一飞、翁聋若和丁仁科决定将宝物转移到堂主杜静涵之子杜炳才家。相比其他人,杜家藏宝条件最好,他家就在同善堂隔壁,东西不用拿进拿出,而且在他家的典当行与酱园之间有个隔墙,很隐蔽。
当时只有少数几个理事知道这件事,大家都守口如瓶。“走漏风声就可能遭来灭门之灾。”李耀华说。
在杜家的隔墙里,宝物躲过了日伪“清乡”。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紧接着,新中国成立了。
李耀华说,杜心出生于1933年,他对日本人投降有印象,但小时候对家中藏宝一事一无所知。直到1950年,杜心参加志愿军将赴朝鲜上战场,当时年近六十的杜炳才在儿子临行前,告诉他家里藏有僧人所托宝物,并说等寺院重建要让它们物归原主。1958年,已是解放军随军摄影记者的杜心在去福建前线途中回了一次家。父亲这次特意给他看了那四件宝物,再次叮嘱他,哪天长寿寺重建,就把它们送回去。
1964年,杜炳才老人去世。但由于种种原因,长寿寺一直没重建,杜心遵照父亲的吩咐一直秘藏宝物。
谁也未料宝物还在
时间静静流淌,转眼到了2013年,浦江镇择地重修长寿寺。寺庙监院耀维法师拜访杜行当地名士后人时,见到了杜心。此时,杜心已是80岁的老人了。
见到耀维法师,老人开口就说道,他家藏有长寿寺的4件宝物,哪天寺院修好了就送过来。耀维法师当时觉得很突然。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他根本不知道长寿寺原来还有宝物,从别的寺院来杜行后,他也曾听镇上老人说起过以前寺里有玉佛,但谁也没见过,也不知道玉佛的下落。“这么多年了谁会想到宝物还在呢?”耀维法师说。
杜心的身体状况不太好。今年2月,李耀华拜访他时,他突然问起长寿寺建得怎么样了。李耀华告诉他结构封顶了。“可以还回去了。”杜心说。
“他说,‘不能再等了,祖上说过的,等长寿寺重新修好,就把宝物还回去。现在是时候了。’”李耀华说。
77年后完璧归赵,归还宝物的当天,老人非常开心,父亲交办的事情终于完成了。
本报记者 鲁哲
【记者手记】
听到杜心老人将保管了几十年的宝物完璧归赵,记者马上联系希望能采访老人。但记者没有见到老人,原来,老人身体不太好,医嘱静养,只能委托了解事情经过的李耀华代为接受采访。
77年前,在危难时刻,僧人托宝给非亲非故的同善堂,靠的是什么?是信任。当年托宝的僧人早已不在人世,决定将宝物托付给杜家的同善堂理事们也都不在人世。除杜心外,世上已无人知晓此事,但杜心,他仍然没有辜负信任。
未能采访到本人,多少有些遗憾。但对于这样的好人,这样的好事,记者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