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观点·评论/文娱圈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3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喜剧≠爆笑 悲剧≠恸哭
朱光
  只求票房的商业戏剧,模糊了戏剧原本的面目,仿佛“喜剧”就等于“爆笑”,“悲剧”就必须恸哭。在英国《捕鼠器》原版人马来沪上演时,每位演员几乎都是50岁以上,能把悬疑剧演出喜剧效果来,而近来上演的契诃夫的戏剧《海鸥》《万尼亚舅舅》,看起来完全是人生的悲剧,却被剧作家本人冠以“四幕喜剧”的前缀。

  在经典戏剧的理论里,情绪并不是戏剧的属性——绝不会因为有51次的笑声盖过49次的哭声,推导出该剧属于“喜剧”,反之亦然。喜剧的根源,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当这一角色因循着他(她)自身成立的行为逻辑,而该逻辑却与普遍价值格格不入时,就会令观众产生或幽默或荒诞或可爱或可笑的感觉,这一感觉激发的情绪通常是笑。而且,笑有着多种含义——赞同、欢喜、敷衍、嘲讽、轻蔑等等。由英国原班人马上演的《捕鼠器》,也赢在人物塑造,而不是恐怖气氛的营造。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癖好,从而形成的人物冲突,使得案件更为扑朔迷离,之余,还令人捧腹——于是,这出戏剧的层次就丰富了起来。缺乏人物塑造的“喜剧”不是喜剧,只是段子堆叠——它只是需要一张张嘴巴把这些段子说出来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了很多所谓的喜剧,在剧场里爆笑,出了剧场,却都不记得自己为什么笑。而《海鸥》不同,当老姑娘被作家问:“你快乐吗?”原本喜相逢的场面,瞬间被老姑娘理解为“戳壁角”,她立刻抽出右手——原本她的右手正以示友好地与作家牵着。旋即,她转身绝尘而去。观众的第一反映是老姑娘的动作真好笑,多想一层,就触得到她的可怜与可悲。《宝岛一村》亦如是。当台上一群眷村老兵在不同年代,同一棵大榕树下,都在探讨“戴笠到底有没有死”的时候,观众爆笑——因为我们知道戴笠死了,这个问题仿佛没有讨论的必要,但是,台上的角色却不知道,津津乐道。于是,我们看出他们的可笑,进而想到他们的可悲,以致发现其实本质是生活的荒诞。

  喜剧,也是有格调高下的。二人转里,以模仿残障、智障人士逗乐观众的套路,不仅老朽而且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要理解20世纪初的契诃夫的喜剧的好,就必须知道诞生于古希腊的戏剧发展史。简言之,西方戏剧在发展中总体呈现“悲剧比喜剧高级”的论调。因为,喜剧——不管是小丑表演、玩笑段子、海派清口之类,其目的终究是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觉不到时光流逝。而悲剧的诞生目的是——促人思考、发人深省。悲剧,也绝不是悲伤逆流成河,而是每一个人都做了符合其立场的选择,而最终这群人的互动,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性结果。

  看起来充满悲剧人物的契诃夫的戏剧,平白地展现了日常生活隐含的荒诞——岂有此理,竟有此事,哈哈哈!可它就是这样发生了,而且,无力改变。《万尼亚舅舅》《海鸥》《三姐妹》和《樱桃园》等一系列戏剧的场景和人物,几乎都是相似的,破落农场求生机而不得,各种想寻求爱的人们也终不顺遂。剧终,则留给观众一个似有似无的希望。这怎么是喜剧呢?

  喜剧的格调,由剧作家的格调决定。在欣赏戏剧入门阶段,出于对学科的理解,必须分清喜剧与悲剧的原理。在荒诞,但是真实的生活里,悲喜往往唇齿相依。当我们极度悲伤与极度欢喜时,有着相似的表情。

  是悲,是喜,取决于你站在哪里。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体育新闻
   第A09版:新民图视绘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观点·评论/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动态·广告/文娱圈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样本
   第B04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B06版:展事/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好物
   第B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B10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家装专版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莫让国产动画片“教坏”孩子
“评奖这点事儿”
喜剧≠爆笑 悲剧≠恸哭
荧屏语言要干净
新民晚报观点·评论/文娱圈A12喜剧≠爆笑 悲剧≠恸哭 2014-05-31 2 2014年05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