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走进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一场让小朋友们好奇,让60后、70后、80后们怀旧的铁皮玩具珍藏展令人流连忘返。玻璃柜子里的玩具凝固了时光的表情,每一个玩具背后都是一段历史。
每个孩子都有一只小青蛙
19世纪中期,镀锡铁皮(即马口铁)作为木制玩具的廉价替代品被用于玩具制造。 最早的铁皮玩具在德国出现,是手工制作的。到了19世纪80年代,出现了彩色印刷的图形。铁皮玩具的重量非常轻,使其能方便且廉价地被运送到世界各地。
20世纪早期,德国是主要的铁皮玩具制造国,最著名的制造商名为Ernst Paul Lehmann,据称这个公司产品的90%都用于出口。不久,法国和英国也加入了铁皮玩具出口的竞争,并很快在生产数量上赶超上来。
很多70后、80后在儿时都拥有过铁皮青蛙玩具,那只小青蛙自1935年诞生以来,畅销不衰,至今仍在生产。另外诸如小熊拍照等动物造型的国产铁皮玩具,在最初被制造出来的时候,也是仿造德国的动物铁皮玩具制造的。
收藏家的记忆
此次铁皮玩具展里的玩具都来自收藏家陈国泰。展示柜里,一只古董铁皮打字机玩具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而这正是陈国泰收藏的第一件古董铁皮玩具。陈国泰回忆说:“当时我还在新加坡,在新加坡中央医院附近一间狭长的古董店里,我软磨硬泡花了三十元新币买到了一台日本制造的铁皮打字机体玩具。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名初级的广告设计师的工资是介于850至1000新币左右,而一名美术指导的工资是介于1200至1800新币左右或更高。对当时的我来说,它还是有些小贵的。二十多年过去了,尽管我已把大部分收藏的日本玩具卖的卖,交换的交换,但还是留下这只打字机铁皮玩具,作为我收藏古董玩具的一个纪念。”
在陈国泰的铁皮玩具藏品中,上海制造的铁皮玩具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和“上海制造”的铁皮玩具结缘,是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次,陈国泰在槟城的一家古董店,无意发现了一只中国产的电动铁皮宇宙坦克,印在彩盒边上的“中国上海康元玩具厂出品”字样吸引了他的注意。“坊间没有任何关于这家玩具厂的传闻,也无法通过国外的玩具收藏家或研究者的文章获得相关信息。上海是中国铁皮玩具工业的龙头,我非常渴望知道这间玩具厂的一切。”
“上海制造”渐行渐远
查阅相关的史料,我们会发现,1934年,康元制罐厂开设康元玩具部,以其具有印铁设备的优势,利用制罐的边角余料生产金属玩具。职工有100多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玩具制造厂家。不久,该厂利用钟表发条为动力,制作具有机械动作的发条玩具,销售颇为兴旺。其最早生产的品种是“小鸡吃米”,上足发条后,小鸡跳跃,做出啄米的动作。
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上海康元玩具厂、胜泰玩具厂先后试制成功惯性金属玩具,使金属玩具在静态、发条的基础上进了一大步。此类品种有惯性汽车、坦克和飞机等,出口到东欧等地。1958年,康元玩具厂又推出设计新颖、工艺细致的电动玩具敞篷汽车。
上世纪60年代,华远公司在香港举办中国玩具展览会,上海生产的“母子鸡”、电动“新闻照相汽车”、“回轮车”、“倒顺车”以及“小熊拍照”等一批玩具新品种参加了展出,反映了上海玩具行业的实力和水平。
到1965年,“上海制造”的玩具品种达1000种以上,其中越野摩托车、小熊拍照、超音速飞机、冒烟火车头、母鸡生蛋和宇宙飞船等一批新品种具有较高水平。
如今,铁皮玩具被列为“不安全玩具”,因为容易划伤儿童稚嫩的小手,除了以“仅供成人”和“仅供收藏”的名义生产的外贸品外,已很少被生产了。全世界生产铁皮玩具的厂不超过十家。所幸的是,曾经代表着中国制造水平的“上海制造”铁皮玩具依然存在。在本次珍藏展上,除了能看到不同时代的玩具,还能看到电子屏幕上播放的铁皮玩具的生产过程。这恍若穿越历史镜头的画面,依然在上海的某处真实上演着。
藏家简介
tips
陈国泰,香港人,先后做过平面设计师、插画师、儿童美术老师和商业美术设计系主任,最后成了一位玩具收藏家和玩具制造商。
26岁开始办古董玩具展,32岁出版收藏中国玩具的书,40岁成立世界第一间上海玩具博物馆,42岁出版著作《小玩意》,43岁投资铁皮玩具厂发展至今……提起和玩具有关的这段人生经历,陈国泰说:“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全是些愚蠢的商业决定,但对我而言,全是出于对保留儿童文化遗产的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