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阳光天地
     
本版列表新闻
~~~——记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盲人韩颖
~~~——记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盲人韩颖
~~~——记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盲人韩颖
~~~——记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盲人韩颖
~~~——记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盲人韩颖
~~~——记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盲人韩颖
~~~——记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盲人韩颖
     
2014年06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不见世界,就让世界看见你
——记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盲人韩颖
孙云

■ 韩颖出门、学习都有导盲犬陪伴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我是来自上海的盲人速录师韩颖。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世界的色彩,但我的心中依旧有着彩色的梦……”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韩颖走进人民大会堂,面对台下就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广大观众,饱含激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作为上海94万名残疾人的代表,第一个走上演讲台的她,收获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她自己也收获了许多感动与幸福。回到上海,她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进大会堂发言

  要从全国1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走上发言席的4名代表之一,这是韩颖到了北京才知道的。这次,她又给大家带来惊喜。

  那天,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代表时,与大家一一握手。韩颖有些胆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伸出手去。这时,身边一位老军人抓住她的手,递给习主席,并介绍说:“习主席,她是一位盲人。”当其他领导同志走近时,她身后的一位女同志悄悄把韩颖的手推向前排领导。当时只能匆匆道谢,至今来不及问这位热心人的姓名,成为韩颖此行的一大遗憾。

  每次受助,她都铭记心头。韩颖说,自己的蜕变,离不开身边人的关心。

  发现崭新世界

  曾经,韩颖是一名快乐的小学教师。已患眼疾的她不顾劝阻,冒着风险怀孕分娩,结果不幸完全失明,那时,她只有二十几岁。

  最初,韩颖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她流着泪办理残疾人证后,不断更换电话号码,切断与外界联系。每捱过一天,她就用彩纸折一朵小花,每捱过一个月,就折一只纸鹤……这样过了很长时间,她还是走不出阴影。

  2006年,她第一次打电话到残联:“我看不见了,但是我想出去!”接电话的是位女同志,她亲切地说:“来吧,我们教你定向行走!”至今也不认识的这位女性,成为改变韩颖命运的启明星。“只要能让我走出家门,干啥都行!”放下电话后哭得稀里哗啦的她,终于迈出了重新出发的第一步。

  学习定向行走时,她又在残联学会使用盲人读屏软件,今天学会放音乐了,明天学会打字了……她渐渐发现崭新的世界。从最初不敢抬头、不敢说话,出门要母亲寸步不离陪同,到后来摘掉墨镜,不再天真地相信“戴着墨镜,别人就看不见我了”——韩颖变了!

  创下许多第一

  如今身负多项荣誉的她,回首当初的自己,“其实那时只是想走出家门,走出封闭的自我,所以,什么都愿意学!”在读屏软件帮助她用耳朵“看”书后,韩颖想起了因为失明而中断的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学业。那时,14门自考科目,她已通过9门。

  2009年6月,她重返阔别8年的辅导班教室,在脚下做伴的,是安静的导盲犬。那时,她还不适应读屏软件,听到的文言文犹如天书,英文单词则要放慢到一个个字母来听,《语言学概论》中的一些拉丁文符号要画在手心里,或者用纸板剪出模样,才能理解个大概。韩颖有过打退堂鼓的犹豫,但是,想到老师说的“你就当是给盲人自考开条路吧”,责任感让她没了退路。“不放弃就会有办法,生命力本身很神奇。”韩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一个个困难,在2011年顺利完成自考全部课程,成绩比失明前还要好,并获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30周年优秀自考生”称号。听到周围师生们的称赞,她欣慰地笑了。

  这是韩颖为自己、为盲人创造的第一个奇迹。后来,她又成为全国第一个参加英语口译资质认证的盲人,第一个通过上海市速录考级的盲人,第一个成功申请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学习的盲人,在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上获得戏剧小品类一等奖,在全国和上海的各种英语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她不仅向社会证明了广大残疾人的自强不息,还帮助很多残疾人圆梦。因为她写给国家开放大学校长的一封长信,今年3月,上海开放大学迎来了第一批盲人本科生。

  筹划助人自立

  最近,韩颖在筹划一件事:带动上海的十几名残疾人一起在网上向老外开展汉语教学,按照等级,每小时收费10至15美元。

  这个想法还与本报一篇报道有些关系。2011年,韩颖和她的导盲犬曾经登上本报,半年后,她接到一个熟悉号码的来电,电话那头,是暌违10年的师范密友。在韩颖失明自闭的那段时间里,她们失去了联系,朋友并没有忘记她,看到报道后,辗转打听到韩颖的新号码,失散多年的好友终于联系上了。

  今年1月,已身在美国圣地亚哥的朋友将韩颖和她的导盲犬一起邀请到美国住了两个月。韩颖曾给外国留学生教过几年汉语,她在美国做了一个调查,发现那里私立高中的学生对汉语学习很有兴趣,也愿意帮助残疾人。韩颖希望能够用语言搭起一座桥梁,改变美国人对中国残疾人形象的误解,同时让更多上海残疾人自食其力,在对外交流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阳光天地
   第A17版:2014上海影视双节·特别报道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2014·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刊
   第A23版:2014巴西世界杯倒计时
   第A24版:2014巴西世界杯倒计时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A29版:新民旅游
   第A30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A31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A3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1版:旅游资讯
   第B02版:旅游资讯
   第B03版:旅游资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看不见世界,就让世界看见你
实现梦想让他们绽放笑容
黄浦区帮助孵化残疾青年创业团队
手机摄影赛征助残作品
闸北区残疾人自编歌舞展风貌
凌云街道助残日帮困健身活动丰富
本报信息
新民晚报阳光天地A16看不见世界,就让世界看见你 2014-06-10 2 2014年06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