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曲目 少之又少
这是一个面对全国范围的学生演奏员和专业、业余音乐创作者的大赛,所以赛事规则分门别类地设置得十分细。大赛从钢琴、古筝入手,是因为这两项乐器在孩童中的普及面最广。其次,也是为了具体展示新人新作。在决赛、总决赛时,必须演奏指定的新创作曲目,奖项也分两大类设置,第一类是面向学生的演奏类金银铜奖,以及组织者的奖项。第二类是面向广大专业和业余创作者的作品类奖项。目前,首先启动作品的征集。
大赛发起人、组委会主任易可儿及上海赛区负责人、儿童歌曲作家侯小声,事先与中国儿童音乐学会沟通时发现,这项发端于上海的全国大赛,几乎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因为这一领域的创作者与作品几乎已经“断代”,近几十年来乏人问津。侯小声也是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儿童音乐杂志《哆来咪》的主编。他与多位专家多年来在担任儿童演奏类比赛评委时发现,孩子们的参赛曲目要么是“练级曲目”,要么是《致爱丽丝》这类连洒水车都使用的曲目。真正能适合少儿心理、反映童趣的曲目少之又少。
创作萎靡 回报太少
据大赛艺委会的两位主任——钢琴教育家谢邦哲和古琴演奏家祈瑶等分析,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首先是因为创作萎靡,专业创作者不屑于创作“小儿科”的曲目,而业余创作者也无法凭借“简单化”“小儿科”的作品“成名”。多年来,这块田地几乎无人耕耘,荒芜一片。留存在世人印象里的中国儿童器乐作品似乎只有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而国外作曲家的作品则明显多些,如普陀科夫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以及据其改编的同名五重奏乐曲等等。
其次是回报太少——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层面的。作为上音硕导的祈瑶认为,曲目创作出来后作者无非关心两条,一是能否让更多孩子演奏,二是是否有人买走。通常,曲目的“去处”是发表,但微薄的稿酬根本无法与创作者的投入相匹配。流行歌手选秀节目对流行音乐有助推作用,可又有多少推广手段可以为“儿童音乐”所用呢?因此,上音作曲系学生,通常更愿意多一门“手艺”——学做指挥,至少其社会地位更高些。
与此同时,更多琴童家长的心理更为功利。孩子的“成长规划”几乎由家长把控,练级、加分,当然是最被认可的目标。所以,精益求精地弹奏“练级曲目”就成了唯一的选择,“那些没用的”就没人去弹了。如果让孩子自己选择曲子,要么选国外作曲家写给孩子的作品,要么选当下的流行歌曲。
侯小声认为,“儿童曲目”的创作还存在一个最大的误区,那就是很多人认为它太“简单”。而其实,虽然“儿童曲目”可能技法上的要求并不高,但在抓住童趣瞬间、符合儿童心理上的要求却甚高。也就是说,曲目的主题及其表现力在此显得更为重要。可惜的是,当他与专家评委——大多为业界资深中老年音乐人交流这个话题时,他们都激动万分,觉得势在必行,而更多家长,则根本没意识到这一问题。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