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的本源,是基石;江河溪流的追溯,是水滴。去掉外在的矫饰,求取原有的质朴。
62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之美好,在于平易敬人,在于平等参与。冠军,只是体育竞技内涵中被无限放大的一部分。真正的大金牌,是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
在上海,这块大金牌被高高举起。广大群众不再是被体育遗忘的对象,而成为体育的主人。1995年,中国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此,全民健身活动随着上海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一同腾飞。百姓身边的社区体育设施多了。1997年全国第八届运动会期间,上海率先启动社区健身苑点建设,在长风公园内建成本市第一个社区健身苑,截至到目前,本市共建成社区健身苑点多达8756个;2004年本市启动社区公共运动场建设,10年后的今天,本市共有社区公共运动场324处786片各类球场;2007年,本市开始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已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处。
不断翻滚提升的数字背后,有政府的民生关怀,有市民的参与热情。“天天运动,人人健康”的“全民健身365”计划成为指引,“30分钟体育生活圈”是捷径,健身锻炼已演变成想练就练的生活方式。去年,全市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6065场(次),参与人数超过300万人。其中新创办的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更是吸引128万人加入阿拉自己的体育盛会。在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0.6%。
健身,风雨无阻。三年前,本市启动“百姓系列”工程建设,包括百姓健身步道、百姓健身房、百姓游泳池三个品牌项目。截至去年底,上海已建成百姓健身步道201条,百姓健身房96个,百姓游泳池28个。体育首先是健身手段,其次是娱乐手段,最后才是商业手段,其本我的健康理念,逐年深入人心。上海老百姓迈开步子,挥动膀子,甩落疾病隐患。在上海,身边有体育组织,身边有体育赛事,身边有体育场地。在2005年和2010年两次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排行榜单上,上海人两度获得这枚健康的大金牌。
如果说我们曾经希望借助奥运会等有影响的世界性赛事,向世界展现中国的体育力量,国民风采,那么今日在繁荣与和谐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回归体育增强人民体质的本源功能,向体育大国转型。从上海到全国,这个“大”字,落脚点便是全民健身,可终生操练的全民健身。如是,中国才会成就大体育,拥有大健康。
本报记者 华心怡
【相关链接】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
这一题词,是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所作的,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毛泽东把着眼点放在增强人民大众的体质上,使中国体育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从此,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