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接触并喜欢上西餐
川菜由成都菜、重庆菜和盐城自贡菜三大部分组成,在明末清初,川菜已经成型,体现出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色。在四大菜系中,鲁菜有官气、淮扬菜有文气、粤菜有商气,而川菜则有民气,被大众所喜爱。
在三张一王中,张群是最注重养生的,因此他请客常会用一些特殊的食材。比如,田鸡在一般正席中很少出现,而张群的家宴中每每必有田鸡上桌。因为张群认为田鸡可补老年人的虚劳,滋阴生津。
张广武喜欢在菜中添入冬菇末、香菇末等,就是让菜品起到健脾开胃、健肾固精的保健作用。张广武还喜欢做山药炒肉丝。我们知道,山药一般用来炖,很少炒。我受他的影响,曾经在天下盐做过山药炒鸡丝,就是把山药和鸡肉都切成丝来炒,清新鲜嫩,也有滋补的作用。
张群家宴上还有一道菜叫萝卜丝藕片汤,这种搭配出人意料:萝卜丝汤和藕片汤都常见,二者混在一起就不常见了。这也是因为萝卜有健胃消食、藕片有养血补虚的功效。
张学良每次去张群家赴宴都会有新的感受,因为张家的菜每餐绝不重复,用料也经常有异品。在每餐后必有粥喝,这粥却是非同一般:粥中加了薏仁可滋补防癌,加了黑豆可补肾,加了荸荠可清热化痰,加了绿豆可防暑,加了芡实和莲子可养心,加了核桃可补肾健脑。可谓用心良苦,受益无穷了。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张学良奉命驻守天津。当时各国租界都聚集在天津,张学良就在那个时期接触并喜欢上了西餐,尤其对咖啡十分迷恋。据说,刚开始进入西餐馆的时候,张学良也是手足无措,后来在几位英国朋友的指点下,开始逐渐了解吃西餐的规矩。从刀叉的使用,到西餐上菜的顺序,再到西餐的配酒,张都是从零开始学。但是很快,西餐的风格和规矩就被张学良所接受。后来1931年张学良驻节北平,每次宴请外国客人,都会准备西式菜点和洋酒。
西安事变后的幽禁时光,张学良几乎没有机会再接触到西餐。他再次品尝并喜欢上西餐,是在1949年到台湾之后。
在台北“三张一王”的转转会上(张学良、张群、张大千、王新衡四位好友定期举行的家庭宴会),轮到王新衡做东时,他最拿手的就是西餐和素菜。
王新衡曾做过蒋经国的幕僚,后来一直在国民党军统工作。西安事变时,他受戴笠指派随蒋介石到西安“督战”,结果和蒋一起成为张学良东北军的阶下囚。1949年到台湾后,曾任国民党南方执行部主任委员。后转入企业界,历任亚洲水泥公司董事长、远东纺织公司常务董事。也许是不打不相识,后来他竟成为张学良的挚友之一。
那时王新衡家里的几位厨师都是台湾的烹饪高手,他最得意的是其中两位西餐厨师。某种程度上,家厨的专长往往代表这家主人的品味。比如清代袁枚的厨子王小余就代表了袁枚的品味,袁枚后来写成《随园食单》,王小余功不可没。上面提到的王新衡的两个名厨,一个擅长俄罗斯的西餐,另一个擅长美式西点。张学良每次都会带赵四小姐一道去王家赴宴,因为赵四小姐也很喜欢西餐。
王新衡是蒋介石的同乡,早年曾被国民党选派至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与蒋经国同学。那段在俄罗斯学习、生活的经历,让他对俄式西餐情有独钟。张学良也是通过“转转会”才对俄罗斯西餐感兴趣的。当时王家经常做的俄罗斯西餐,主菜包括奶油肉片、番茄肉饼、清酥鸡面盒、串烧牛肉、软煎大马哈鱼、三鲜烤通心粉、黄油笋鸡、罐焖鱼肉等。小菜有酸黄瓜、铁把鸡、羊排骨、鹅火腿、纸包虾、波兰鱼、俄式渍香鸡等。汤有丸子汤、鸡杂菜、红菜汤等。点心有雪花冰糕、奶油卷、白菜卷等等。
本来张学良讨厌菜点中的酸味和甜味,但喜欢上西餐后,倒离不开这两个口味了,有几周不去王新衡家吃西餐,他就对王新衡说:又想你家的酸黄瓜了。
酸黄瓜是西餐中常见的小菜,也是大家都喜欢的菜肴,现在北京展览馆的俄罗斯餐厅老莫餐厅里做的就不错。我去过老莫餐厅,王新衡家宴中的许多菜,那里也有。我就在那里吃过酸黄瓜、红菜汤、俄式渍香鸡、雪花冰糕等。据说那里是目前北京最正宗的俄罗斯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