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家训究竟有何不同?上海本土家训有什么特点?上海的名门望族又有怎样的家风门规?昨天下午,中国家风家训专家、上海大学社会学家胡申生教授解答了这些疑问。他告诉记者,上海本土家风家训历史源远流长,但直到近代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海派家训,有别于中国南北传统家训,其特点用八个字可以概括: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海派家训包容中西南北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风家训则是社会细胞中的优质基因,这些基因承载着家庭、国家甚至民族的历史。”昨天下午,胡申生教授告诉记者,上海家训史起步早,发力晚,但最终形成了中国家训史上独一无二的海派家训文化。
在近代之前,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上海的家风家训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没有特别之处。但1843年上海开埠后,上海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贸易港口城市,繁荣的商业带来了数量庞大的移民,他们从天南地北来到上海定居,同时把他们故乡的家训文化也带到了上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北方传统家训文化与南方沿海家训文化。
“北方的家训特点是传统、厚重、尊儒;而南方家训则受到泛神论、多元文化的影响,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但在上海交融后,又受到西化的影响,海派家训文化由此诞生。”胡教授说,近代上海移民中有许多商人,大多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在上海进一步受到了西方进步思想的熏陶后,他们的家训既保留了南北传统家训中的精华,也有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子。在商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诚实、守信、勤奋、节俭、进取、好学等重商文化元素对海派家训形成影响颇深,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成为上海家训文化一个显著特征。
官家重教育商家重规章
胡教授研究的上海名人,或是祖籍上海地区,或是与上海有着重要联系,或是子孙后代在上海发展。共同点是,他们的家风家训都是在近代上海独特的地域与历史环境下逐步形成的。
在研究中胡教授发现,上海的名门在家风家训的制定上各有千秋,有的家族保留着古老的家谱族法,他们的子孙也一直遵循至今;有的家族家训一直在发展进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加入新鲜血液;有的家族则没有成文的“显性家训”,而是通过言传身教的“隐形家训”教育后代。
以左宗棠、曾国藩、梁启超为代表的前清官员家族,家训中特别强调子孙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后辈中也的确出现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以黄炎培、荣氏家族、郁氏家族等为代表的近代实业家族,家训的制定则非常严谨,注重规章制度的建设,治家之道明显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而以陈云、陈毅为代表的新中国革命家,他们的家训则注重言传身教,以个人实践影响子女的行为习惯。
“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殊途同归,就是让子女成为栋梁之才,走出祖辈创下的成功名望,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胡教授说,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现在还能把自家家训娓娓道来的家族,子女大多非常优秀。
新式家训重在触动心灵
虽然海派家训文化曾有过灿烂的绽放,但随着时代发展,也不可避免遇到式微的困境。胡教授说,他在研究中常感叹能保留下来的家训极少,而后人依旧能够坚持遵循的家庭则更少。“现在还保存着古老家训的家庭,务必要好好保护下去,使其成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胡教授说,保护和抢救家训的重任只能由家训继承者们承担,如果一条家训不再被制定者的后人们遵循,那么即便仍有实物存在,也难以改变消亡的结局。
虽然现在“看得到”的家训屈指可数,但海派家训并不会消失,而是如“细雨润无声”般悄悄存在于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与行为习惯。对于上海大多数寻常人家而言,基本上都没有成文家训,但那些从祖辈就流传下的“家规”,正是家训的另一种存在。
胡教授认为家训本来就是不拘一格,家书、家规、言传身教都能成为家训的载体,并非只有文字才是家训。以他自己为例,胡教授从小教育女儿要“不怕吃亏”,小事情不要计较,最近他发现女儿在微博上留言:“感谢父母教育我不怕吃亏的道理,走入社会才发现受益匪浅。”短短四个字的“家训”虽然简单,但显然已经起到了作用。
“一个人一辈子,总会被那么几句话触动心灵。”胡教授说,名门望族的家风家训不可复制,但可以给人启迪。同样家风家训征集活动的意义,并非在于征集到多少家训,而是让大家静心思考一个问题:在爸妈的唠叨中,有哪些只言片语曾让自己受用终身。
本报记者 李一能
好家风好家训好家庭征集方式
《新民晚报》电子邮箱(xinminzf@163.com);微信:关注“新民法谭”微信公众号直接留言;短信平台:移动用户可以短信形式编辑相关内容发送至106582087(资费:0.1元/条);信件:通过邮局以信件方式寄送至上海市余庆路80号上海市文明办调研处(请注明“好家训”),邮政编码:200030;视频:视频作品可登录www.gkgp.com,选择“上传作品”,标题注明“好家训G客G拍”,大小为2G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