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足球,更是希望足球。
Pelada足球 野路子踢出希望
在科帕卡巴纳海边,记者遇到当地人莫拉斯,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沙滩上的孩子们踢球,时不时拍手叫好。记者学会了一个词,Pelada。
Pelada这个词很难翻译成中文,它的大概意思是足球爱好者间的一场比赛,没有裁判,没有越位,人数可多可少,对服装和场地没有任何限制,输赢或许也在意,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娱乐而展开的野路子足球赛。
在英语中,Pelada是“裸体”的意思,在葡语里,关于这个词的来源也没有定论。Pelada的词根来自葡语“皮革”,足球是用皮革做成的。用作形容词,Pelada还有“光秃秃”之意,比赛场地可能就是一块或坚硬或松软却寸草不生的土地。
还有一种说法,指光膀子、赤足。反正是在土地上,也没有小石子或碎玻璃渣子,巴西穷孩子的铁脚板和硬脚头,就那样日复一日地练了出来。
莫拉斯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我就喜欢上了Pelada。我所在的街区球队叫做哥伦比亚队,我们会在他们比赛前先踢一场‘垫场赛’。我们的梦想,就是成为职业球员。”
莫拉斯说,“至今,当我走到任何一个沙滩上,泥地上,若是看到有人踢球,我都会驻足观看一会,为他们加油。”
贫民足球 想象力和创造力
去年10月中旬,纪录片《Pelada:贫民窟足球》在巴西公映,影片反映了里约和圣保罗贫民社区的足球运动。导演阿莱士·米兰达介绍说,“我决定反映贫民窟足球的本质,片中也糅合了音乐和土场足球的力量。”除了反映贫民窟孩子渴望踢足球的强烈愿望,场边观众的激情,该纪录片还采访了罗纳尔多、内马尔等成名球星,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小时候也家境贫寒,出生和成长于贫民窟或贫民区,踢着Pelada长大。
至今,里约热内卢每年都会举办贫民窟杯足球赛,共有约80支球队参赛,其中不乏女足。所有都是业余性质,球员来自里约各贫民窟,共有2000名孩子参赛,年龄段为15岁至17岁。
贫民窟的孩子更无拘无束,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富人家庭出生的孩子不同,贫民窟的孩子吃过苦、受过累,他们踢得更顽强,也更有血性。遇到困难,富孩子可能会知难而退,但贫民窟的孩子,除了踢球改变人生和命运别无他途,他们会更坚强,更不服输。
足球桑巴 巴西人的DNA
足球,在巴西就是宗教信仰。福莱斯曼是一个在里约住了20年的美国人,在他看来,足球在这里甚至比纽约洋基队和波士顿红袜队还火。“告诉你,但逢巴西国家队比赛日,银行都会提前关门,大家都会早早下班,街上就空了。大家都回家看转播去了。”
上周,在弗拉门戈公园,一场混合足球赛在那举行。孩子们赤着脚踢球,而边上有人跟着音乐跳起桑巴。“巴西人最珍贵的两样东西,就是足球和桑巴。这是巴西人的DNA。”
在圣塔泰瑞沙的一座小山边上公园里,30岁的乔治·路尼斯刚刚结束一场巴西5人制足球赛,他告诉记者,这样的比赛,叫Futsal。水泥地上。球员喝着啤酒,交谈着。他们中,有人穿着切尔西俱乐部的衣服。有时候,有人穿着运动鞋,有人赤脚踢球。“总有人在这里踢球,不会空着的。”
Futsal帮助巴西人更好地控制足球,因为他们在很小的范围内比赛,停球、传球,都必须精准。39岁的巴博萨是一名快递员,他常在这里组织比赛。“我们的比赛,还有裁判。这是很严肃的比赛,而不是玩笑。”
特派记者 陶邢莹 (本报里约热内卢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