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上海图书馆的音乐欣赏室里,我先后欣赏到了两场“听诵”会的演出。首场的主角是资深的语文教育家唐婷婷女士,她已年过古稀,但不论是录音还是当场朗诵,都还是那么字正腔圆、深沉委婉,给了听众美好的听觉享受。次场演出上场的人多了,是唐老师在老年大学的几十位学员,无论是独诵还是多人朗诵都是以语言表现为主,舞台调度很少,更没有繁复的舞美设计。但这些年过花甲的诵者由于情真意切,加上朗诵技巧也已达到了相当水平,演出还是很受欢迎,得到了老艺术家陈醇等人的肯定。
5月31日,在上海思南公馆的“文学之家”门口,有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演出,被称为“快闪”。在不经意的进进出出的人群中,突然,从门里,从窗口,从阳台,甚至就在熙熙攘攘的听众里,冒出了一位又一位朗诵者,他们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十几首诗歌佳作,热情,洒脱,有的作品如《谜语》还和听众互动,在共同猜谜的过程中完成了表演。演出的策划是王群、陆澄,陈奇、梁波罗、童自荣等名家也参加了演出。被吸引的观众长久地沉浸在兴奋和愉快之中。
,都是朗诵,但无论从风格、气氛、追求还是从主体与对象上看,两场演出是很不一样的。“听诵”追求“听”的效果,把“听觉享受”强调到了极致,希望能与听众们一起酿造一种静谧的淡雅的少受各种干扰的环境,使在场的人们能一起安静地没有什么负担地接受作品的滋润和熏陶,像品尝橄榄似的品尝个中真善美的滋味。朗诵者或许在“本真”的意义上捍卫朗诵的真谛,或许这也是符合他们这些老人生活节奏与心理追求的探索。从效果看,我觉得唐老师她们的目的是达到了的。
完全不同的“快闪”演出是创新的,或许是针对这些年朗诵演出的软肋和尴尬而酝酿的一种突破。是的,相对眼花缭乱的舞台,朗诵显得过于单调与沉闷了,真正吸引观众的当然是语言本身,但红花还得绿叶扶,太刻板的程式化的上上下下的安排,往往减弱了演出的吸引力,让朗诵变得吃力不讨好。怎么办呢?有人加上了伴唱伴舞甚至书法表演,但每每不伦不类;加大配乐和视频的作用吧,成本剧增不说,常常还会喧宾夺主。这次“快闪”独辟蹊径,干脆以静制动,主动打入热闹的场合中去,以热情、真诚和艺术本身的力量,把人们吸引过来,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环境,从而开开心心地接受作品的洗礼。从在场的年轻人居多的观众们的反映来看,演出是成功的。
文学艺术从来是千变万化的。“双百”方针一个“百”就是“百花齐放”,朗诵这朵花也许不是至关重要的,但连它都在努力地探索,执着地坚持,精心地选择,那么,别的更重要的文艺样式不该投入更大胆与勇敢的创新吗?
这是件好事,希望好事能产生好的连锁反应,让我们的文艺舞台、文化阵地更活跃起来,更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