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来到马宗超老人家,老人正在仔细整理父亲的旧照片。老人告诉记者,父亲马誉澂生前是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教授,一生酷爱摄影,自己小时候经常看见父亲摆弄照相机,拎着相机到各地拍摄,现在家里还留存了99张父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拍摄的老照片,许多老照片已是相当珍贵,尤其是“卢沟晓月”石碑老照片,历经77年岁月,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卢沟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通,东头为清代乾隆皇帝御书“卢沟晓月”碑,西头则是康熙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马宗超老人说,父亲拍摄了这张照片的3个月后,即当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在卢沟桥上,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官兵与日本侵略军激战,而“卢沟晓月”石碑也因日军的侵略遭到了破坏。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京(北平),实行殖民统治,当时马宗超正在北京市象鼻子中坑实验小学读一年级。他回忆说,记得当时进出北京城门去读书时都要向日本兵鞠躬行礼,入学伊始就开始学日语,每天早操前要集体背诵“天皇诏书”。之后不久,父亲工作的北京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父亲被遣散失业,一家老小数十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近来,日本政府妄图否认侵略历史,这令马宗超老人感到十分愤怒。他说,历史是不容否定的,家父当年拍摄的“卢沟晓月”石碑,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遭日军破坏就是历史的铁证。
特约通讯员 龙钢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