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方
在业界曾经有个说法,五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因而曾经一度有人觉得上海是个无古可考的地方。但随着考古的新发现,“上海宝藏”正逐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汇集了上海地区历年出土的文物精品五百余件,让你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上海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历程,进而理解上海城市精神文明形成的历史之源。
在任何一个考古的发掘现场,如果能够出现青铜礼器,那足以堪称重大发现,特别是对于上海来说,在2011年之前没有出土过任何一件青铜礼器。但是在当年的11月,在位于上海松江区的广福林遗址,发掘出一件春秋时期青铜尊。据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部主任、研究员周亚介绍,这件首次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礼器,地层关系明确,标志着上海先民接步中原,在近3000年前已融入青铜时代。
早在2008年的时候,在广福林遗址就发现过青铜鼎残片,2009年发现过青铜小刀和农具,2010年还发现的兵器青铜矛。但出土青铜尊,其意义还是非常大的。虽然1962年上海松江凤凰山也曾出土一座春秋晚期青铜尊,但因是建筑工人于平整地面时偶然发现,地层关系与伴出器物不明。而此次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上海早期青铜文明发展的真实形态。
广富林遗址被发现于1959年,1961年曾进行试掘。正式发掘工作从1999年开始以来延续至今,发掘总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成为上海考古史上发掘面积最大的一个考古项目。以广富林遗址发现而获得新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广富林文化”,实际上填补了“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的历史空白,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与文化谱系提供了新的线索。其间发掘出了包括良渚文化的玉器,广富林文化的石斧、石凿和石锛等,周代出土原始瓷碗、黑陶罐等众多珍贵文物。
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境内已发掘古墓葬几百座,年代从距今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直到明清。除了官方主导的挖掘之外,也发生过不少的盗墓事件,1952年4月,青浦当地不法分子盗掘了这处元代任氏墓群,共计6座,计有瓷器、漆器、铜器、金银器、砚台和墓志等共计71件。其中,光瓷器有官窑胆式瓶4件、贯耳壶、双耳炉各2件、戟耳瓶、三足炉、景德镇枢府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各1件、大碗11件、瓶座2件、龙泉窑碗4件、贴花三足炉1件和韩瓶8件。后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及有关单位调查处理,追回这批出土文物收归国有。
从目前各地出土的墓葬来看,金银器、瓷玉器等并不鲜见,但是出土大量的扇子却是不多见。1962年在挖掘明诸纯臣夫妇合葬墓时,曾经出土过随葬的折扇3把,均为泥金纸扇面。在1966年4月,宝山生产队在平整土地时发现明朱守诚夫妇合葬墓,发现出土折扇共23把,大都置于墓主人手旁。扇骨有紫檀木、鸡翅木、棕竹、漆竹等质地。扇面可分泥金扇面和贴金扇面两种,其中泥金扇面8把,4把正面绘花鸟、山水、鱼虫,背面均有题诗,还有4把绘以三角形、扇形、平行四边形等组成的图案;贴金扇面15把,均以菱形、三角形组成图案,扇骨涂黑漆,并绘有山水、人物和花鸟等。
在上海的墓葬中,还出现过许多文房用品,像前面提到过的明代万历年间朱守城夫妇墓中,出土一件“刘阮入天台”竹刻香熏,上有阴文“朱缨”和阴刻方印篆文“小松”款识。用平刻、浮雕、透雕和留青等多种手法刻出,描绘刘阮入天台与仙女对弈的情境,层次清楚,中心突出,人物生动。刀法、运线和构成,与“归去来辞图笔筒”风格相一致,有名句“去本无妨留亦得,何人不是远行人”。
当然,对于考古来说,有时候的意义并不在于出土了多少珍贵的文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物所反映的当时人文情况对于现在的影响。2002年,位于上海志丹路延长路交汇处的“志丹苑”元代石闸遗址撩开神秘的面纱,清理出元代建造的石闸立体上半部分,再往下2米深处已探明的由1000多平方米大石板铺成的建筑物,不日亦可见庐山真面目。石闸的出土表明元代上海已是繁华的街市,它推翻了一般人认为的那时上海还是小渔村的旧说,见证了上海在当时已具有一定的航运规模,这是当时上海考古史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20世纪70年代至今,上海文物主管部门先后对多座古塔进行了修缮,在兴圣教寺塔、李塔、法华塔、西林塔等古塔地宫、天宫中,发现了佛造像、佛塔、舍利子、玉石、玛瑙、水晶、珊瑚、石刻等文物1000多件,使宝塔增辉添彩。此次展览选择了上海古塔中出土的文物精品100余件,使观众能在塔影秘宝佛光中领悟城镇兴起过程中的文化升华。
要在这么短的篇幅内,将上海出土的宝藏都介绍清楚,是非常困难的。一代代的考古工作者通过他们的辛苦汗水填补了上海的考古空白,生动地揭示先民们从事开发活动的历史景象,将上海的历史提早到几千年以前。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到上海博物馆去参观一下“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此次展览将持续到8月31日。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各类书籍来获得相关的知识。(注:本文中的一些墓葬挖掘数据和内容就来自于《上海文物博物馆志》,在此也向书籍的编撰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