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明山
在刚刚过去的6月,作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心灵对话——吴为山、克罗德·阿巴吉雕塑展”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年龄相差32岁,艺术创作又源自于截然不同的文化,但两位大师的作品各自根植于自己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又都超越了本民族文化,在同一艺术高度上,追寻同一主题——生命的本质价值。作品与作品、观众与作品展开跨文化的多重对话,普通观众竞相观展,艺术大师赞誉有加。
◎ 两个大师 一个精彩的展览
整个6月,巴黎地铁及重要交通节点,张贴着中法文招贴,吴为山代表作《老子》与克罗德·阿巴吉代表作《旅行者》的图像成为整个展览的符号布满艺术之都,吸引观众前去观展。
展览由几个分厅组成,吴为山的《天人合一——老子》和阿巴吉的《旅行者》陈列于第一展厅的中央。在灯光映辉下,“老子”幻化成神秘的意境,象征东方智慧的哲圣,虚怀若谷,静坐观众妙,仿佛大千万象尽于包容之中。“旅行者”空荡的礼服,飘扬的大衣,则使作者将有关生命意义的思考推向极致,以此对人性表现出深刻的关注,继而转化为一曲生命之歌。
由这组雕塑展开,《忧伤》(阿巴吉作)与《阿炳》(吴为山作)、《气息》(阿巴吉作)与《三乐神》(吴为山作)、《层叠》(阿巴吉作)与《战神》(吴为山作)分别对应,形成既独立存在的个体,又相互呼应的整体。阿巴吉的《晨》带着希望,将启程,而吴为山的《睡童》仍然在美妙的梦想。《孔子》两侧分别是阿巴吉的《守护者》和《演讲人》,好像是周游列国的孔子在法国讲“礼”。两位艺术家在造型上的呼应和表现理念上的共同性,增加了对话的和谐,而两位艺术家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更使得这种对话有了立体感和可持续性。
克罗德·阿巴吉的雕塑如同残缺不全的文物,往往没有头部,这种引发不安的空白吸引着人们,观察者必须借助于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记忆来恢复对本然存在的完善。吴为山的雕塑由意出发,他的写意性超越客观表象,直入精神,通过瞬间的捕捉和表现过程的凝固,展示出悠游、自在的文化气象。
展厅一层透过一层,展品一件挨着一件,两位艺术家意犹未尽、意味深长的一唱一和的二重合奏,引发观众不断热议。作品与作品、观众与作品展开跨文化的多重对话……
法兰西学院的雕塑院士让·卡尔多、杰拉德·朗梵、安托万·蓬塞、尤金·杜狄格尼、勃尔吉特·特瑞兹、皮埃尔·爱德华多、让·昂格哈结伴而来,对两位艺术家作品的艺术性及其文化价值,特别是对作品的形式、材料、手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个特殊的展览再次说明艺术在高层面上是相通的,不同民族的经历通过艺术创造终究化为精神而载入人类文明的历史。
著名雕塑大师、法兰西学院终身院士让·卡尔多看了展览,欣然题写“两个大师,一个精彩的展览”。
◎ 一次偶遇
促成两个大师的联展
此次中法两位当代杰出艺术家联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法兰西学院承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学术支持,它标志着中国雕塑家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
克罗德·阿巴吉是当代雕塑大师,现任法兰西学院主席。1930年生于法国菲尼斯泰尔省郎岱尔诺,1963年获得布尔代勒雕塑奖,2008年获得泰勒基金会奖,多年来完成了多项宏伟的雕塑作品,如《阿尔萨斯逝者纪念碑》、《欧洲墙》等。其作品表现重大的哲学意义,通过外观的媒介,借由雕塑对人的本质提出疑问。
吴为山1962年生于中国江苏,三十多年来致力于雕塑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现代写意雕塑风格。曾游学欧美,多次在美国、荷兰、日本、韩国举办个展,2012年巡展纽约联合国总部、英国皇家美术院、意大利国家博物馆等,代表作品展览于法国卢浮宫、大皇宫等处,并获得“2012年卢浮宫国际美术金奖”和英国皇家“攀格林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国际评论界誉为“中国雕塑新精神的代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吴为山的雕塑不仅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灵魂,更表现了全人类灵魂”。
联展缘于一次偶遇,背后有一段两位艺术家相识、相知、相惜,彼此欣赏、彼此赞美的感人故事。今年初阿巴吉应邀访问中国,在中国国家画院看到一件雕塑杰作,拿出速写本把这件雕塑画了下来。回到法国后,在巴黎美爵基金会偶然遇到吴为山,得知他正是雕塑的作者。偶遇让中法两位大师结下友谊,也促成了这次联展。
吴为山说,“由于这次展览,《老子》、《孔子》穿越2500多年来到了巴黎,令人感动的是克罗德·阿巴吉精心安排将他们立到了展览馆的中心位置,这象征着法国人民对中国、对中国文化、对中国艺术、对中国艺术家的尊重。这正是心灵对话的基础,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在平等交流中实现的。克罗德·阿巴吉欣赏我的艺术,理解我的艺术,中国有一句古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天我来到法国,有这么多的知音。因此我们坚信中法文化的交流和艺术家之间、人民之间的友谊将像黄河、塞纳河一样源远流长。这是我的中国梦,我想这也反映了中法两国人民的愿望。”
◎ 通过雕塑
体悟共同的心灵
联展轰动巴黎,法兰西学院和巴黎美爵基金会特意为两位艺术家举办了作品研讨会。从中法文化交流的前景,当今艺术教育与未来世界艺术的发展,到传统的价值对当代创作的意义,雕塑艺术的方向,法兰西学院及法国美术界、艺术评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展览进行评述。
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著名艺术史论家、艺术批评家莉迪亚·哈朗布尔认为,这个展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吸引力的展览,是能与人类与世界对话的艺术品。两位雕塑家的造型艺术才华和表现力强度与前辈先贤相比毫不逊色,此次展览的作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创作虽然源自于截然不同的文化,但作品的在风格、形式上有着相似之处,都超越了各自的文化,有一种共性,但同时又代表着区别。”
著名艺术批评家彼得认为,阿巴吉代表的是一种眼光、一种存在、一种意识。它超越时空限制,不能定型为哪个艺术家之后或哪个艺术家之前。吴为山代表的是一种永存的理想和永存的希望,这种永存的希望在我们西方是找不到的。西方艺术家都在描绘着人类的命运,阿巴吉讲的是史诗般的命运,吴为山讲的是传奇般的人类命运。
艺术评论家Thibault Josset说:“我对阿巴吉作品很熟悉,但近两年来在卢浮宫和大皇宫的主题展览中都看到过吴为山的老子像,令人注目。吴为山和阿巴吉先生的相遇,可以说是偶然的。他们采用的方式,通过结构也好、解构也好,形象也好、写意也好,最终他们达到了一个同样的材料和物质,就是青铜。尽管走的路不一样,但成果很类似。青铜是一种金属,它是有序的,因此双方能互相了解互相认识。当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眼光互相交叉时,是能够互相认识的,原因是两个人追寻的都是同一主题,也就是生命的本质。”
著名画家、雕塑家Aude De Kerros说:“来自遥远东方的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合办了这一非常出色的展览,帮助我们艺术家克服各国艺术的固步自封,也可以克服全球化的障碍和暗礁。在吴先生的作品中,看到了中国雕塑与风景的浑然天成,好像中国的风景是从他的雕塑中出现的一样,或者人物像从土中就突然出现了。我幻想着中国,而吴先生的作品使我看到了文学中描绘过的中国。”
法国艺术家之家协会主席艾融说:“两位雕塑大师,用的方法不一样,可是都有同样的关注点,就是从人类的表现根源中去寻找艺术的形式。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追寻意识,还是本质,但是我们看到了,是把艺术作为一种语言,来表达他们各自的经历,在讲故事。他们的雕塑,让观者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是一种诗意、一种雕塑艺术上的享受。尽管两国语言有障碍,但是在艺术上可以产生对话。我们现在就可以促使一个新的现象发生,它就是西方的历史与艺术,与中国的历史和艺术再次交流。他们二位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一个群体,双方艺术家可以共同努力携手干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