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肥猫”逃离美国
徐东海
新民图表 制图 叶聆
■ 美国国税局 图 IC
  驻美记者 徐东海

  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有一句名言:“人一生有两件事无法避免,死亡和纳税。”为了避税,甚至逃税,无数人绞尽脑汁。从本月开始,美国公民以及绿卡持有者哪怕把资产转移到海外,也无济于事。

  7月1日,历时4年之久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FATCA,俗称“反肥猫法案”)正式生效,美国国税局(IRS)对其公民所持海外资产的大规模清查行动由此拉开序幕。美国媒体称,“大棒之下,‘肥猫’也已经无处可躲。”  

  美对“肥猫”举大棒

  根据FATCA法案的细则规定,凡在美国境内居住、海外资产超过5万美元,或是在海外居住、资产超过20万美元的富人,未诚实申报海外所得者将被罚款1万美元;若被美国国税局查出后仍未足额申报,罚款可追加至5万美元,情节严重者将坐牢。  

  FATCA细则生效后,外国金融机构自2014年起必须向美国国税局提供“美国税务居民”的账户资料,否则将被视为与美国政府“不合作”。所谓“美国税务居民”包括持有美国籍、绿卡及在美加权平均年居住天数183天以上者。而那些不愿与国税局分享信息的金融机构,美国政府将会对其源自美国的收入征收30%的预提税。  

  当前全世界所有大型金融机构包括中国金融机构在内,在美国都有分支机构,美国“海外肥猫”的所得只要与金融资产有关,不管是存款、债券、股票甚至退休金等,也不管存在哪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几乎都被该法案一网打尽。对于这些金融机构而言,如果想在美国继续金融业务,合作是其唯一的选择。   

  “如此规模的清查行动是前所未有的。”美国财政部前国际税法顾问约翰·哈林顿说,“这样一个想法从开始酝酿到形成法案再到最终实施,竟没有遇到任何障碍,多少有些令人难以想象。”根据这项法案,美国政府可以通过7.7万余家金融机构和80多个司法管辖区获取其公民的海外金融活动信息。

  “全球信息共享的步伐太快了。”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国际税法主管梅纳尔·柯文说,“很多国家和企业都对FATCA持欢迎态度,这并不是因为它们喜欢这项法案,而是为了避免承担法案生效后所产生的额外负担。”  

  “先前,如果你有一个海外账户,那么披不披露该账户的信息,完全由你自己决定。现在,你已经没有选择权。”德勤税务部门负责FATCA事务的全球主管丹妮丝·亨兹克说。“对旅居海外的美国人来说,FATCA是对他们的一个沉重打击。”柏德豪美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税法高级主管马丁·卡格斯说,“他们可能会将资金转移到那些不愿与美国合作的司法管辖区。”  

  当然,美国国税局也表示,处于FATCA法案适用人群中的美国税务居民也不必过分担忧,按照该法案,如果公民及绿卡持有者依法申报海外财产,纳税部分将会扣除其在当地国缴纳的税费,而不会重复收税。

  瑞银事件“敲山震虎”

  根据《纽约时报》的数据,美国每年税收损失大约1000亿美元,其中不少美国富豪利用海外金融账户逃税,直接导致个人逃税额达到300亿至600亿美元。  

  2010年FATCA的诞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联邦税务当局难以获得其海外公民的财务账户信息。这对美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同很多国家不同,它征收的是“全球收入税”,也就是说,只要是美国公民,无论在不在美国居住,都需要向国税局报税。据估计,未来10年,该法案可为美国政府增加87亿美元的税收。

  在制定该项法案时,美国国会和总统奥巴马甚至不惜动用国家机器力量,对那些不愿意分享账户信息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威胁。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美国有能力让其他国家政府及海外银行采取协同行动。  

  2009年,美国政府和瑞银之间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令人记忆深刻。原来根据瑞士银行保密法,只要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客户有犯罪行为,任何外国人、外国政府及其执法机关无权调查任何人在瑞士银行开设的账户。但美国司法部坚持瑞银协助大约52000名富有的美国人将未缴税的资产存入该行,随后做好一系列准备进行起诉。  

  迫于美方强大压力,瑞银不得不向美国提供了数百名涉嫌逃税的美国客户存款资料,这些账户涉及约300亿美元,经过庭外调解,瑞银向美方交纳了7.8亿美元的罚款和税款。后来经过进一步协商,瑞银又提供了大概8000名美国客户的存款信息。  

  “瑞银事件”让美国政府尝到了巨大的甜头,之后美国国税局出台了海外金融资产自愿申报计划(OVDP),鼓励涉嫌利用海外市场转移资产逃避纳税的人士主动申报,补缴税款并缴纳较低的罚金,从而免除起诉和巨额罚款甚至可能坐牢的风险。这些措施的成果斐然,单就2009年就有15000人主动加入OVDP计划。

  在打击离岸逃税的行动中,美国联邦检察官办公室已对70余名美国纳税人和36名银行家、律师和顾问提起了诉讼,这其中就包括亿万富豪、玩具大亨泰伊·华纳,亿万富豪、房地产开发商伊戈尔·奥伦尼科夫等。自2009年以来,美国国税局共收回65亿美元的利息、税金和罚款,并促使超过4.5万美国人公布了他们的离岸账户信息。  

  其实,美国早有强制纳税的打算,只是金融危机加速了FATCA实施。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早在2005年2月,美国司法部逮捕了亿万富翁安德森。安德森被控利用巴拿马及英属维京群岛的离岸公司,5年内赚了5亿美元,逃税2亿美元,堪称不折不扣的“逃税大王”。最终他被判入狱9年,2亿美元收归国库。 

  “避税天堂”一去不返?

  如何合法避税?一直是富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近几年,海外的私人银行已成为他们藏匿金库的最佳地点。然而没有永远免费的午餐,而随着FATCA法案的实施,“避税天堂”在现实世界里越来越难被找到,私人银行客户匿名制的历史正逐渐走向终结。  

  根据《华尔街日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保守估计全世界有总额高达21万亿美元的资产转移到了全球各地的所谓“避税天堂”,这比2012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16.2万亿美元还要高出许多。  

  报告分析了139个发展中国家和非西方富裕国家,指出全球大量富豪都将财富暗中转移到海外银行账户。在21万亿美元的离岸资产中有9.8万亿属于约9万名富豪。根据税收正义联盟的测算,全球流向避税天堂财富的实际数字甚至比他们统计出来的还要高,可能会达到32万亿美元。即使这个数字也还是保守估计,因为这里面还未包括黄金、房产及豪华游艇等有形资产。

  德勤税务部门负责FATCA事务的全球主管丹妮丝·亨兹克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该法案要想真正执行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因为海外银行会表示,直接向美国国税局披露信息是违反母国法律的。为此,美国政府与那些愿意共享账户信息的国家已经展开了谈判。“不同国家间的账户信息将会自动实现共享。” 

  目前,美国已与全球80多个司法管辖区就该法案与美国达成了最终协定或临时协定,允许政府间的信息共享。在这些司法管辖区中,不仅包括那些被视为“避税天堂”的地区,比如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和格恩西岛等,而且也包括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比如德国、日本、加拿大和英国等。  

  逃不了税就逃离美国

  FATCA的大棒震慑下,不少富人干脆放弃美国身份。国际税法律师安德鲁·米切尔依据美财政部数据编制的报告显示,2013年共有2999名美国人放弃了美国公民身份,创历史新高。FATCA通过后的这4年,也是美国人放弃美国公民身份人数最多的4年。  

  美国国税局表示,在FATCA开始实施的最初两年里,其对金融机构的执法力度会相对宽松。美国国税局局长约翰·科什金南在6月初举行的税务会议上表示,由于国税局人手有限,初期他们不会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琐碎”的合规问题上。“美国国税局的首要任务是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执法机构的合作,并就相关问题做出安排,共同创造一个税务透明的新世界。”  

  在FATCA正式实施后,美国国税局已经开始行动,而美国财政部则忙于签署国际协议。“我们付出的成本会不会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美国财政部前国际税法顾问约翰·哈林顿说,“就目前来看,这样做的成本非常高昂,而且这种成本还会不断上升。”

  挥舞大棒虽然耗费力气,但对于躲避海外企图逃税的“肥猫”来说,好日子已经到头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观点·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新民资讯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家装专版
   第A17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0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8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扫一扫
“肥猫”逃离美国
新民晚报新视界A09“肥猫”逃离美国 2014-07-12 2 2014年07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