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蛋壳黑陶获新生
夏龙
  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王宪利大师专题作品展,近日在南京路步行街上海陶瓷博览中心汉光陶瓷艺术馆展厅举行。

  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是我国新石器晚期诸文化中发展水平较高且具有独特成就的一种文化。其主要分布在山东的中部、东部及东南部。如果说黑陶诞生于大汶口文化,蛋壳陶则代表了典型的龙山文化,蛋壳陶均为细泥陶,陶土应为河湖沉积的细泥,后又经过淘洗,无其他羼和料,不含任何杂质,胎薄而均匀,颜色单一纯正,制作上陶艺匠人采用快轮拉坯成型或分段手工成型,经利坯、打磨、砑光、剔地儿、划花、锥孔、镂空、捏塑、贴塑、粘接、高温烧制、渗碳等多道工艺烧造而成,吸水率较低。出土器物历经数千年基本不受水土侵蚀,器物表面光洁如新。器壁极薄,最薄处仅厚0.3毫米。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诞生于原始社会的蛋壳陶集各种装饰艺术和制作工艺于一身,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因此被视为古代东方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王宪利,德州宪利黑陶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陶瓷美术协会会员,山东省陶瓷协会常务理事,从事黑陶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为黑陶的蛋壳陶、彩云陶传承人,王宪利吸取中华千年烧陶工艺之精髓、熔传统文化及现代艺术于一炉,刻意创新,运用独特工艺,王宪利说:“蛋壳陶的制作方法是原料要淋并过细箩,发酵时间要长,把原料充分揉匀。拉坯时两手要稳,不能有丝毫的晃动。陶车上下摆动幅度大于0.3厘米时,就很难做成薄胎,拉坯时手要有像细水在流淌的感觉,就达到应有的薄度了。蛋壳陶非常易碎,须轻拿轻放减少破损。同时,烧窑时火要稳。”继续秉承轮制成型技术,造型或粗犷或小巧精美。手工压光,光泽柔润却不浮艳;手工雕刻,线条流畅,刀法利落,所刻画人物以及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利用原始窑变高温焙烧,渗碳还原。通过研究,使蛋壳陶的制作工艺高度由原来的20多厘米提高到现在的1.8米,薄度通体达到0.5毫米,口沿达到0.1毫米,为蛋壳陶的艺术开启了一个新的高度。    夏龙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4夏玲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新民资讯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评论/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圈内圈外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2014上海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专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8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家装专版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家装专版
   第B16版:专版
缶翁拜寿 藐翁议寿
唐卡艺术 “非遗”瑰宝
清润内蕴红月壶
蛋壳黑陶获新生
刊头篆刻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B07蛋壳黑陶获新生 2014-08-02 2 2014年08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