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存在“身份焦虑”
毕业于日本名校庆应大学,留学英国,到中国上海从事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横山的经历似乎可被视为日本年轻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注解。然而,在他看来,日本在全球化时代的“身份焦虑”愈发鲜明。
“国际形势在不断变化,日本在安保方面始终不能自我保护。”横山承认,虽然他个人反对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但对此也有一丝“无可奈何”的理解。比如,过去日本一直受到美国保护,而如今美国国力衰减,日本就不能一味地只依靠美国的安全保障。在这种趋势之下,增加自卫队预算甚至修宪等变化都有可能发生。然而,“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决定权应当在国民手中。”关于此前安倍政府强推解禁集体自卫权,他更为在意的是,用修改宪法解释而非修改宪法本身的形式解禁集体自卫权,无视国民意见、违背民主原则,安倍内阁的行为“令人不满”。
“右转”损害日本形象
在横山看来,安倍引发的日本政治消极倾向,让人无法忽视。对于不太了解日本的人,日本的国家形象因为“右转”变差了。
横山用“麻烦的邻居”来形容中日关系。一方面,中日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近邻。提起中国,他会直接想起“历史感”和“多民族”两个词,前者代表悠久文明,后者折射多元文化。而且,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力难以低估,比如饮食文化。“尽管在日本吃到的中国菜都有过些许改良,但它们遍地开花,早已融入普通日本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间确实存在许多麻烦。横山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发现与小时候教科书上讲述的不一样,比如日本有些教科书用“南京事件”而非“南京大屠杀”,在遇难者人数上的统计也不是中国所说的“30万人”。他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容否认,但由于自己是战后出生的一代,对于历史,“知道但感觉不一样”。横山说,在他的朋友里,因为没有经历过,有这样不真切感的人有很多。对于集体自卫权问题,许多上了年纪、对历史有深刻记忆的人才是反对解禁的主力。
网络平台增进了解
像横山这样的日本年轻人,往往清晰地把日中关系分为两个层次:官方和民间。在他们看来,民间交往并不太受敏感问题影响。横山喜欢与中国朋友们一起聊天、吃饭和旅游,并且谈论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中日两国年轻人的交流。中日青年新媒体GACHA-PONPON就是一个新尝试。这个由中日青年共同创建的新媒体平台定期“发送新鲜愉快的文章,带给你不一样的日本”。他们推送的文章讨论美食,生活和时尚。横山承认这些话题也许有些肤浅,但也在一点点增进中国人对于日本的认知。但他发现,在日本的网络上,似乎没有见到类似的努力。这与日本人对中国认知的需求相比,形成巨大的信息缺口。
“我们之间需要更多的对话。”横山说,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应该从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认识彼此,而不是简单地用“日本人”或者“中国人”这样的大标签来看待对方。 特约撰稿人 沐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