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会料到,正当军民火急火燎地合力驰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之际,新闻界被一锅“泡面浑水”搅浑了一回。从央广网发自灾区现场的图文报道里,人们看到救灾官兵用浑水泡面、做饭。紧接着,环球网官方微博以“救灾部队:浑水泡面不属实勿轻信伤害前方士气”为题,称救灾官兵用浑水泡面是一则假新闻。一时间,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终于,新浪认证微博“环球网要闻部副主任郝珺石”@paingod致歉,环球网官方微博则删除了相关报道。
眼下,救灾官兵已不会再用浑水泡面,“浑水新闻”的风波也会逐渐平息,但这一潭突如其来的“浑水”是否能让新闻人少“犯浑”?
全媒体格局,多媒体并存,如今的传播直面“信息超载”状态。近百年前,传播学先驱李普曼就指出,“到达报社编辑部的当日新闻是事实、宣传、谣言、怀疑、线索、希望和恐惧的混合体,其杂乱无章令人难以置信”。如今的信息场上,这种“混合体”无疑愈发庞大,“杂乱无章”的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在灾难倏然降临、救援十万火急的环境里,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齐齐发力,信息的芜杂混沌更是令人犯晕。6年前的汶川地震,“母爱短信”之类虚假新闻搅起的浑水,至今尚未完全澄清,“浑水泡面”新闻在不经意间再次给出了一道“测试题”。
围绕这道“测试题”,数家具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新闻人在社交媒体上“比试”。“比试”的结果,似乎能给我们以若干启迪:
其一,相互监督,逼近真相。如今的信息传播行为,事实上是全程受到监视,受众、同行都是监督者、“找茬者”,稍有疏忽,便颜面尽失,公信力遭损。这一回,率先报道“浑水泡面”的媒体,经得起审视,并未落下把柄。可见,欲探求践行新闻的真实性,务必严以律己,谨言慎行。
其二,质疑有理,切莫武断。为防止“真相还在穿裤子,谎言已环游世界一周”的现象,对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提出异议固然不错。但质疑并不是非要否定,也不是凭“常理”判断,按“逻辑”推理,轻率地给人扣以“假新闻”的帽子,而需要尊重事实,让真相说话。尤须摒弃“断言式”的做派、“标题党”的陋习。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其三,信源独立,互为佐证。现在不少人习惯在社交媒体上以“盲人摸象”的方式随意发布自以为是的信息,而且某些职业记者也疏于多种信源间的相互印证,以致常犯报道之大忌。看看直斥“浑水泡面”失实的一方,哪有多重多向的采访与核实?不少人仅凭一个人单方面的只言片语竟也当做确证的信息发布,导致不实虚假新闻久禁不绝。
有识之士提出,当下的传统媒体要以“正直而自律的新闻来展示自己的力量”。“浑水泡面”新闻能不能让我们的主流媒体学会“正直而自律”,为形形色色的新兴媒体做个良好示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