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罩肮脏底座锈蚀
昨天,记者在位于伊犁路虹桥路的新虹桥中心花园周边绿地内,找到了读者所说的大型石雕石刻作品,它们都有玻璃罩保护,旁边牌子介绍了石雕作品名称、年代和石质。
石雕作品有“白石鼓登”“青石双狮戏球须弥座柱础”“青石缠枝纹坐瓶”“白石八角开光石础”等共9件。根据牌子的介绍,这些雕刻作品是一位陈姓女士无偿供展的,石雕艺术品均作于明、清时期,体积较大。如今,放置它们的金属底座里外都已经锈迹斑斑,铁锈散落在玻璃罩内外,部分底座甚至锈成了蜂窝状;污浊的玻璃罩模糊不清,有的还出现了裂痕,被人用透明胶带简单“缝补”着;部分玻璃罩内的展品周围已经长出了茂密的杂草;几个展品侧面玻璃的粘合处,因脱胶而产生了宽约3厘米的裂缝,有心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撬开保护罩进行盗窃;而固定牌子的金属螺丝也生锈松动了,不少牌子上的文字积灰、部分脱落了。
环卫工人告诉记者,这些文物已经放在这里好几年了,其中一个石刻的玻璃罩去年曾被人打破,有关部门派人来维修过。“平时看不到什么人停下来欣赏。”
专业人士连叹可惜
这些石雕石刻作品价值几何?陪同记者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王毅认为价值不俗。“看得出,无偿供展者陈女士很懂行,她提供的介绍十分靠谱,7件标着清代的作品看上去比较‘白嫩’,另2件标注明代的作品显然‘苍老’很多,可以看出相差了两三百年。”王毅的视线一直盯在2件同为“青石八角佛教经柱”的明代作品上。“上面刻画的佛像是明代风格,四面都刻着经文,因为年代久远,经柱表面剥蚀严重,形成厚重的包浆。”他说,2件明代作品文物价值颇高,清代的稍逊。“从风化程度来看,不可能是仿的,也仿不了,包浆非常自然。”
这些宝贝的“待遇”令这位博物馆专业人士连叹可惜。他说,玻璃罩看似保护罩,其实并不好。“在酷暑的烈日下,玻璃罩内的温度甚至可以达到50多摄氏度。还不如把它们放置在自然环境下。”此外,2件明代“青石八角佛教经柱”作品放置在铁板上,铁板严重锈烂,加上玻璃罩框架底部金属部件锈蚀,石刻几乎“坐落”在铁锈当中。“对石刻非常不好。”此外,只要小偷有意,很容易砸破玻璃将展品盗走。
王毅表示,这些石雕石刻的展出选址、方式、效果均值得商榷。“如果供展的陈女士有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可以提供场地,通过专业、详细的解读,做更好的展示。”
展出结束即将回收
记者联系了长宁区委宣传部和虹桥街道,转述了网友的反映。长宁区宣传部新闻办的工作人员回应表示,街道方面马上会派人加强对这些石雕作品的保洁工作,并尽快拿出整改方案。
之后,虹桥街道的杨先生,长宁区虹桥、中山公园地区功能拓展办公室(简称“虹桥办”)当时负责此事的田先生也主动联系了记者。原来,这些石雕是在打造虹桥街道“文化一条街”时,热心市民陈女士于2008年无偿供展的。平时保养工作由虹桥办负责。展出已于去年11月底结束,但石雕没有及时归还,陈女士也没有催问。
虹桥街道表示,已经和陈女士取得联系。他们会对石雕进行清理,再由捐赠人回收,另选合适地点安放。展品迁移后,展品原安放处将进行绿化补种和恢复。
本报记者 陈浩 实习生 黄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