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手记
“混血大学”还需真有特色
王蔚
  目前,我国内地像上海纽约大学这样的“混血大学”,还有宁波诺丁汉大学、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不出国门就能“本土留学”,享受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和理念。据了解,“混血大学”每年学费6万元至10万元人民币不等。家长们最直观的感受是:每年不到10万元的学费,能跟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同学一起交流和学习,离家又近。

  然而,也有专家对这种越来越多的“混血大学”所宣扬的灿烂前景并不完全认同,对不出国门的“本土留学”也持一定的观望态度。以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为例,基本上参照国内高校招生标准录取,有意向的学生要统一参加高考,而非依申请入学。一般来说,被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录取后,学生还要通过外国高校的一次独立考核,才能到外国高校本部深造。也有不少同学担心合作办学高校的文凭含金量会不会打些折扣。

  客观而言,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较高,学校还是比较注重教育质量的,由于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外籍教师上课,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得到学生认可的。但是,说到底这还是“中外合作”,不是国外名校来内地独立办分校,学校是纳入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的,这不但导致学校的自主办学空间不像国外母体学校那么大,而且还导致其对内地高校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也相对有限。

  此外,从现在的几所“混血大学”来看,其招生录取时还是要结合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这种招生模式,与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相比新意还不够。对于我国高考来说,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必定是要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就是允许学生可同时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如果一个学生可同时获得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混血大学”等几张录取通知书,然后再做选择,这或许才能真正检验出“混血大学”的优势来。

  由此看来,“混血大学”要办出特色,并对内地教育改革起到促动的“鲶鱼效应”,就必须在招生、培养、管理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否则,就只可能给内地学生增加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很难真正为内地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特别报道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2014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19版:2014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上海新城区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地产资讯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综合/市场资讯
   第A31版:市场资讯/百货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好吃周刊
   第B02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03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04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新民好吃
   第B06版:优游食林/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
   第B08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地产/地产资讯
   第B1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上海纽约大学“垂直”融入陆家嘴
全球拥有三个校园
“混血大学”还需真有特色
新民晚报焦点A07“混血大学”还需真有特色 2014-08-14 2 2014年08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