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也有专家对这种越来越多的“混血大学”所宣扬的灿烂前景并不完全认同,对不出国门的“本土留学”也持一定的观望态度。以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为例,基本上参照国内高校招生标准录取,有意向的学生要统一参加高考,而非依申请入学。一般来说,被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录取后,学生还要通过外国高校的一次独立考核,才能到外国高校本部深造。也有不少同学担心合作办学高校的文凭含金量会不会打些折扣。
客观而言,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较高,学校还是比较注重教育质量的,由于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外籍教师上课,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得到学生认可的。但是,说到底这还是“中外合作”,不是国外名校来内地独立办分校,学校是纳入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的,这不但导致学校的自主办学空间不像国外母体学校那么大,而且还导致其对内地高校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也相对有限。
此外,从现在的几所“混血大学”来看,其招生录取时还是要结合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这种招生模式,与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相比新意还不够。对于我国高考来说,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必定是要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就是允许学生可同时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如果一个学生可同时获得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混血大学”等几张录取通知书,然后再做选择,这或许才能真正检验出“混血大学”的优势来。
由此看来,“混血大学”要办出特色,并对内地教育改革起到促动的“鲶鱼效应”,就必须在招生、培养、管理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否则,就只可能给内地学生增加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很难真正为内地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