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第一问:关于体例。《瞻对》全文二十余万字,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栏目。阿来认为,“报告文学也好,非虚构也好,不过是一体而多名。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外延需要不断拓展。”阿来质问,非虚构如果不是报告文学,那么,它是哪一个文学类别?诗歌?或者神话?
阿来第二问:关于程序。“如果有人要说,‘非虚构’不是‘报告文学’,如果有人要说,具有强烈现实焦虑与指向的历史事实不是现实,那么,为何当初又允许《瞻对》一文进入报告文学组的评选,而不当时就拿掉?非要等一轮轮投票下来,又以终投的零票收场?”
阿来第三问:是作品本身的问题?“作品有什么问题?题材不重要不重大?……”阿来问道,《瞻对》一文和他们投下了庄严一票的那些作品相较,艺术水准太差?语言?结构?在哪一方面有贻笑大方的败笔?以至得了零票?
阿来表示,写此文前后,还有很多人劝他加入“沉默的大多数”,不然就是永远自绝于这个奖项。但他坚信,这不仅仅关乎他个人的短暂的终将消失的荣誉,而关乎社会的正义。“所以,我终于决定要发出我以上的疑问。”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