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
擅写小说的作家格非今年带来的却并非虚构文学作品,而是他多年对于富有争议的小说《金瓶梅》的深入思考。在《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中,格非从思想史和文学史切入,对《金瓶梅》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独到考证。早在20多年前,格非就与批评家朱伟以及几位作家就《金瓶梅》和《红楼梦》孰优孰劣发生争执,当时身份铁杆“红迷”的格非却在之后渐渐被《金瓶梅》所吸引。“《金瓶梅》扎扎实实地扎根在现实土壤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金瓶梅》比《红楼梦》更辛辣、更自然,也更虚无。后世很多研究者都说《金瓶梅》为《红楼梦》提供了蓝本,于是忽略了《金瓶梅》在文本上的开创性和复杂性,我写这本书,就是想揭开这种被遮盖的文本价值。”
张炜
张炜推出非虚构作品《也说李白与杜甫》。作品由上世纪70年代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为引,从写作学、文学批评、诗学研究等诸多问题上探讨李、杜的诗文。在张炜笔下,真正的诗人都是有着大孤独、大寂寞、大同情心的人,而绝非热闹场上的人。
刘醒龙
刘醒龙的新长篇《蟠虺》将悬疑、人性、官场、推理等元素糅合到作品中。小说从题材到写作风格都与作家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唯一未曾变更的是他一贯对历史的深入反思和对现实的敏锐关照。《蟠虺》以青铜器上的繁复纹饰为题,在讲述一件青铜重器故事的同时,将知识分子淡泊外表下内心的盘根错节和利益取舍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人性的细致刻画中,作品同时展现了中国当代社会广阔而复杂的现实画卷。
叶兆言
在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驰向黑夜的女人》中,叶兆言通过书写竺欣慰与冷春兰两位南京女性长达30年的命运纠葛,将上世纪中期以来几代国人所经历的社会变迁无声无息地融入其中,勾勒一幅贯穿民国时期、“文革”时期以及当代社会实景的史诗长卷。在互为“镜像”的这两位女性的大半生中,她们的行踪轨迹可以说代表了那一代人的生活和生命体验。通过这部作品,叶兆言希望能够“和喜欢文学的人一起共同回忆历史。”
范小青
范小青的几部长篇小说都围绕乡村题材展开,此番她所带来的新作《我的名字叫王村》也不例外。小说中,范小青以日常化、不乏戏谑的语言与纠缠不清的逻辑游戏,讲述了一个近乎荒诞的遗弃弟弟又寻找弟弟的故事。作品以黑色幽默手法展现了社会百态、乡山巨变及现代人的身份焦虑与失落的乡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