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市民百姓
● 主题:夏季你会科学饮水吗?
● 时间:8月8日(14:00至16:00)
● 地点:田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炎炎夏季,是四季中需水量最大的季节,盐汽水,冰镇饮料等饮品也畅销申城。但实际上,在这喝水中有大讲究,只有懂得科学饮水才能喝出健康。8月8日下午,第21届新民健康大讲堂在田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讲。来自内医学,疾病预防和水质监管等三个方面的专家齐聚一堂,和市民聊一聊大热天饮水中的“玄机”。
专家不仅从不同角度和市民探讨了如何饮水、选水、购水,同时在现场为市民们答疑解惑,赢得了阵阵掌声。
缺水10%可能导致昏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是一个我们不可避免的话题。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公布过一个数据,个人健康有60%取决于自己的生活习惯。”田林社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世明首先发表致辞,“今天,我们把新民健康大讲堂走进田林社区,旨在科普居民所关心的健康保健知识,培养居民健康、文明的生活行为和方式,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学习健康理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享受更加健康的生活。”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秉辉说:“我们需要关注一些事情,俗话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也是水做的。不光是人,一切的生物都是水做的。人体70%是水分,婴儿甚至更多,达到80%。小宝宝是在人的娘胎里面泡在羊水里长大的,而血液、淋巴液、脑脊液,甚至是细胞膜中的细胞核和细胞质,都是液体,都是水。”
人体在不断地新陈代谢,故而水也在不断地被消耗,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很可能导致缺水。当人缺水2%-3%,便会感到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缺水5%,便会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缺水10%,甚至可能昏迷不醒,性命难保。
健康饮水需要适度适量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每人每天的建议饮水量为1200到1600毫升,少于这个量可能会导致脱水,而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也会导致“水中毒”。杨教授建议,其实并不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可以根据天气、出汗、饮食情况适度饮用水。“人是有一定的适应性的。如果喜欢喝粥,每顿饭都需要喝汤,那可以少喝点水,如果喜欢吃干饭,则需要多喝点水。”
之后杨秉辉医师提到了几个喝水的误区——除了不宜以啤酒代水,不宜多喝含糖饮料之外,夏天饱受人们喜爱的盐开水实际上也并不适合饮用,由于盐摄入过多容易发生高血压,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摄入的盐早已超标。“人们还经常说不要等到了渴了再喝水,其实等渴了再喝水也来得及。人是非常奇妙的,他有自己的能力,来平衡自己的内环境。有计划地喝水,我赞成,但是,渴了再喝水,也是好的。”
饮用水安全应引起重视
讲完个人如何饮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郭常义随后为市民解读了水环境对健康影响。
郭常义说,当前,水环境形势需要引起全球的关注。根据联合国报告数据,在贫困地区,有80%的疾病是饮用水不安全引起的,全球每天约有2.5万人因此而死亡。郭常义说,在中国,疟疾、蛔虫等生物性水污染越来越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化学性环境污染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比如,肿瘤、心血管疾病、一些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都其实是在反映我国环境对健康影响形式的演变过程。
为了防止水污染给人体带来的侵害,我国有关部门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准备和防范。上海市出台了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了《上海市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规划(2012-2020年)》。郭常义坦言,虽然,上海早些年也曾受过水污染的困扰,但随着黄浦江水质治理、2011年青草沙水库的建成等工程,上海的饮用水安全已经能够得到保障。
根据近5年的监测数据表明,长江口总体水质状况呈改善趋势;黄浦江总体水质状况基本保持稳定,2013年有所改善。郭常义说,上海全市有90家左右的水厂,水质达标率可达99%以上。
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副主任医师应亮透露,目前,卫生监督所监管的生活饮用水范围已经覆盖了各种饮用水的供水形式和环节,包括自来水、水箱水、小区内的投币净水机等。今年5月,上海也出台首部有关生活饮用水的地方条例《上海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本报记者 马丹 实习生 许邦华
主办单位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体育局、新民晚报社
承办单位
田林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市健康教育所、上海东方宣教中心
相关视频、专题见新民网 www.xin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