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应该向“治理”转变。城市、社会乃至小区都具有多元化主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参与到“治”理中来,可能事半功倍。大诚花苑的小区自治就是一个正面例子。
一个小区没有物业公司,完全靠业主自治管理,而且一管就是五年多。位于杨浦区国定路299弄的大诚花苑,小区不大,只有5幢房子,2009年开始探索自治管理。近日,记者来到这个小区,看看这个小区管得怎么样。
物业管理一波三折
大诚花苑属于早期的商品房小区。走进小区,记者的感觉是有序、整洁。保安师傅会上前问你要找谁,车子应该停在哪里。门房间里的视频监控系统也随时“报告”着小区内各处的一举一动。
这个小区最早一批居民的入住时间是1998年。如今,整个小区共有15个门牌号码、176户人家。按理说,规模这么袖珍的小区,管理应该是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大诚花苑的历史上,小区管理却可以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来形容。
小区管理志愿者周敏尔是个热心肠。她告诉记者,小区刚竣工入户的时候,开发商便卷了维修基金逃之夭夭。后来,由一家国有的物业管理公司艰难运营,可由于许多小区居民拒缴物业费,导致小区物业管理亏损严重,无法维持。之后,一种新的模式在2006年10月被提上议事日程,即业委会决策,与一家民营物业公司合作,进行联合管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大概两年,物业费的缴纳比例也一度超过了七成,可综合方方面面的因素,最终还是难以为继。
众人拾柴火焰高
怎么办?这是2008年底,放在小区居民面前的最主要问题。
自己管。但是,小区的自治管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幸好,杨浦区有关部门对此很支持,指派了一名优秀的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来开展工作。杨浦区房管局办事处的同志也耐心地向业委会讲解各项政策,几乎每天都开“电话会议”。居委会、业委会一起发动小区居民参与自治管理,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业委会自行聘请了6名保安和1名保洁人员。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业委会为他们买了商业保险,降低了用工风险。业委会还专门聘请了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收缴管理费用、停车费用和日常联络工作。
小区大多数房屋没有维修资金,共用部位的维修怎么办?业委会通过积极探索业主出资分摊公共部位维修费用的模式,筹集费用,使各栋楼逐渐安装上了新防盗门,还安装了空调落水管、更换了上水管等。小区还花4万元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角角落落一览无余,自从小区自治管理以来,未发生过刑事案件。
业委会有“权力清单”
开展自治以来,大诚花苑小区居民的民主意识、民主协商能力大大增强,业主大会的参与率显著提高;物业管理费收缴率提升到了99%。业委会将每年收取的管理费、停车费结余用于小区建设发展,添置了监控设施,提升了小区的技防水平。有几年年底,对及时支付管理费用的业主发放购物卡、食用油等小礼品。
记者了解到,大诚花苑的业委会也有自己的“权力清单”,哪些关于小区的事项是自己负责的,应该走怎么样的流程,公布哪些细节和内容,都写得一清二楚,小区居民看得见、查得到。业委会还坚持定期公布账目,收了多少、用了多少、用到哪里去了,一目了然。一位居民坦言,“现在是业委会和居委会代替了物业公司的角色,他们都是一群有公益心的人,这样就省去了原来物业公司运营的费用,服务不打折扣,同时也提高了小区居民的觉悟和意识。”
据了解,在杨浦区,自治管理的小区还不止大诚花苑一个。当然,各个小区情况不同,采取的模式也不一样。比如众和新苑小区实行的是“业委会领导下的新招聘物业经理负责制”。长华绿苑小区由业主大会推选产生了业委会和监事会。靖宇中路8弄小区自治管理小组制定了《靖宇中路8弄居民自治管理公约》,并制定《基金使用管理制度》,自治管理小组成员坚持在每天大门开启时间上岗值勤,挂吊牌、亮身份、公开联系电话。
本报记者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