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将迎来处暑,这也意味着暑期即将结束。处暑过后天气开始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此时若不及时注意保暖很容易招致感冒。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倪伟教授表示,处暑过后,市民要慢慢开始添衣。特别是早晚上下班挤地铁时,因考虑到人多,车箱内的空调温度往往控制得较低,上班族,尤其是老人、孩子应准备衬衣等薄外套来防止着凉。
今年的夏天较去年要凉快许多,而进入八月中下旬,几场雨也让气温跌到了30℃以下,与往年相比,秋天似乎提早到来了。然而,许多市民还未意识到注意保暖的季节已经到来,一不当心就招来了感冒。倪伟教授指出,当气温降至30℃以下后,其实已经不需要继续使用空调了,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开着空调反而容易着凉。不过倪伟教授也提醒道,市民无需过早收起凉席、换上被子。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这种民间的养生之道是有其一定道理的。适当地让身体对抗寒冷有利于提高人体抵抗力,因此,处暑后保暖也要循序渐进,慢慢添加衣物。但体质虚弱、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市民切记不可盲目追求秋冻,反而会诱发疾病。
倪伟教授介绍,昼夜温差拉大也会导致血压升高。有研究显示,气温每降低1℃,收缩压升高1.3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0.6毫米汞柱。同时,温度的下降也会导致人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体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同时肾上腺素又可使心律加快,同样会导致血压的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要特别注意监测血压,及时调整药量。
夏天人体消耗大,所以到了秋天会出现秋乏的现象。倪伟教授解释,这其实是人体功能的一种休整,他建议,市民应增加睡眠时间,早睡或午睡半小时都有利于减弱秋乏症状。长期缺乏休息的身体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生病。依赖喝浓茶、黑咖啡来提神的方法反而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在饮食方面,倪伟教授建议多食用新鲜蔬果来补充身体丢失的体液,如水蜜桃、生梨、橘子等;而牛奶、鸡蛋、瘦肉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利于补充身体能量来弥补夏季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