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钱惠松读的是理工大学,做的是行政工作,“从小家里穷,能读大学是偶然。所以,我经常在上学路上读《中华活页文选》,当时薄薄一本三四分钱,这里面就经常有古诗词。”他依稀记得其间有一句“教诲”:“牙牙学语去学诗”,因此,在小外孙两岁起,他就开始教他背唐诗。在学唐诗的过程中,张人匀又自然而然地识了很多字。得到外公的奖励和表扬后,他就高兴地拿着诗歌卡片到处跑,背诵给家里每一个大人听。
家里并没有专设书房,但是给张人匀的书柜却有五层。钱惠松说,除了对孩子的鼓励之外,最重要的是“一家人一起创造学习氛围”,比如“不看电视”。张人匀就“不知道看电视,只知道看书,除夕夜看电视春晚都觉得太吵”。他的父母是医务工作者,平常很忙,但回家时就配合外公外婆一起创造学习环境。其次,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岁前,张人匀已经会背诵200多首短小古诗了。在每天早晨上幼儿园之前,他总是自觉地先坐在他的小椅子上,念完一首诗歌后,才高高兴兴出门。在路上,他边走边唱,用他自己随意的曲调哼唱古诗。晚上临睡前,他总是要学背一首诗歌才入睡。这一早一晚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成了他正常生活中自觉完成的“规定动作”。对他来说,习惯成自然,时间也很短,三五分钟不到,一点也没形成别人以为的“负担”。
再者,参加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也是一次锻炼——“想创造机会让他上台展示”。比赛之际,张人匀一点儿也不紧张,答完题目,都是跑跳着回到座位上去的。
外孙比外公技高一筹。在网上海选答题时,小学生能熟练而准确地从多选题中选出正确答案,而外公则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多选题犹豫不决。特别是在现场面试选拔阶段,张人匀初生牛犊不怕虎,以全对的成绩轻松晋级。当老师测试其他年长者考生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他也积极举手,得到老师同意后,也都能准确回答。
当被问及家里人是否觉得张人匀小朋友有语言天赋时,外公并不以为然:“我没觉得他到现在为止,有什么天赋哎!我只是觉得通过古诗词学习,锻炼了记忆力。”“张人匀这个名字,就没有什么特别出挑的寓意,‘匀’就是‘中和’、‘中庸’的意思……”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