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援藏干部们的心中,让当地百姓能够尽快致富,是一项迫切的使命与挑战,但三年一届的轮换周期无法避免,往往一个项目刚见成效,却不得不面临即将返回上海。因此,如何让援藏项目“带不走”与“可延续”成为了上海援藏干部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带不走:“8424”让藏族农民收入翻5倍
日喀则市拉孜县上海援藏项目果蔬大棚,藏族瓜农塔杰捧着刚切好的西瓜,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在西藏吃西瓜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而记者手中的西瓜,则属于西藏“西瓜界的法拉利”,上海南汇8424西瓜。
20年前,上海援藏干部刚来到拉孜时,当地果蔬种植几乎是一片空白,作物基本只有青稞,菜场菜价奇贵,水果更是只能靠进口。从第三批援藏干部开始,开始试点在当地建设果蔬大棚,8424西瓜就是在这时被引入高原的。
西藏的水土其实并不适合种植果蔬,虽然日照充足,但土壤太差,8424种植一度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为改良土壤,技术人员将羊粪经过处理后施回田里,增加土壤肥力,并且教当地农民如何进行人工深翻来加厚土地耕作层。而上海市农委当时免费提供种苗、肥料、农膜等农资,并负责销售。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成功改良后的8424西瓜一炮而响,成为拉孜著名的特产。在2010-2013年间,第六批援藏小组投资280万元,兴建了24座温室大棚,其中一座培育育苗,其他23座大棚直接承租给当地的农民,统一种植8424品种西瓜,年均产生经济效益8000元,人均创收5200元。
“以前种青稞一亩地只能赚400元,现在种西瓜收入有2000多元了,一个瓜棚可以供养一个大学生。”塔杰告诉记者,8424种植让他的收入至少翻5倍。
“项目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来自闸北区的援藏干部,拉孜县县委书记张劲松告诉记者,每一个成功项目的背后,凝聚着一代代援藏干部的心血与努力,将源自上海的资金与技术,最终转换为“带不走”的硬件与经验,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有力后盾。
可延续:制定珠峰旅游15年规划
定日县位于日喀则市的西南面,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就在该县境内,因此珠峰旅游业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在定日县城的中心,一座小高层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定日县上海援建项目之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游客服务中心。
为什么要在这里建造游客服务中心?来自青浦区的援藏干部,定日县旅游局副局长顾春雷告诉记者,游客服务中心的建成,标志着定日县的旅游产业从“门票经济”转向“产业经济”,而这是上海援藏干部为定日县旅游发展制定的15年规划中重要的一步。
以往定日县财政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靠珠峰门票所得,但县城服务设施落后,无法吸引游客驻足停留,珠峰旅游并未对当地的经济产生应有的带动作用。上海援藏干部来到定日后,同时带来了上海旅游产业的发展经验,明确了以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游客的转型方向。除了游客服务中心外,定日县正在计划建设制氧厂、开发新景区、在珠峰山脚下建设旅游综合体等措施,设法增加定日县对游客的吸引力。
“完成这个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可延续性’。”顾春雷告诉记者,他在上任之初,从第六任援藏干部手中接过了定日县旅游15年发展规划,他因此明确了自己在3年任期中的职责。当他即将卸任时,也会将完善修订后的规划交给继任者,以确保长期援藏项目不会因为援藏干部的轮换而受到影响。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