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谐”跳进大舞台
在后藏地区有一句俗话,会走路的藏族人就会跳堆谐。在藏族同胞的林卡(郊游)中,时常可以看到他们即兴跳起舞蹈,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堆谐。
看过今年上海亚信峰会文化表演的读者,一定会对一个由藏族同胞表演的舞蹈节目印象深刻,几十个藏族汉子弹着六弦琴,边唱边跳,舞姿威武雄壮。这些堆谐舞蹈演员都来自拉孜县,大部分是农民。
堆谐虽然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西藏一直是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近年来,堆谐文化也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年轻人不愿意学、艺术形式发展缓慢等。为此,上海援藏工作组开展了许多有针对性帮扶的工作。第七批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县委书记张劲松告诉记者,参加亚信峰会的堆谐表演队正是在上海文化援建的帮助下成立的。援藏干部更是鼓励每个乡镇成立民间农民艺术队,对这些艺术队给予基金扶持,让堆谐文化更好地传承。
上海市第六批、第七批援藏小组总投资2400余万元在拉孜建立堆谐文化演绎中心,明年将启用。张劲松说,从明年旅游旺季开始,拉孜县计划每晚举办一场堆谐演出,演出将具备现代元素,包括声光电设备,故事情节的穿插和与观众互动。拉孜文广局局长顿珠央拉告诉记者,现在拉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堆谐,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家乡的舞蹈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唐卡文化更辉煌
被称为唐卡的藏族卷轴画,画风绚丽构图精美,被视为藏族文化珍贵的宝藏,历史可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王朝。藏族唐卡共有5个画派,其中4个起源于日喀则地区,日喀则也因此被称为“唐卡之乡”。
由于唐卡工艺非常繁琐,学徒至少学5年以上才能出师,而大部分唐卡世家都以家族血亲作为传承方式,唐卡工匠数量越来越少,整个西藏地区注册的唐卡画师只有十多人,其中久岗派的传人更是只有一对父子,如果不加以保护,一些唐卡画派很快就会濒临失传。
第七批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地区文化局副局长胡巍告诉记者,抢救与扶持唐卡文化是上海文化援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上海援藏工作的带动下,以政府采购的方式解决了唐卡画室的销售问题。上海援藏干部还积极鼓励唐卡画师收徒传业,并鼓励藏族青年学习唐卡制作技艺。
在萨迦县唐卡画师次旦旺拉的工作室中,记者看到这里的唐卡画正在以流水线的方式进行制作。萨迦县的唐卡属于缅唐派,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唐卡画派。在工作室里,初级学徒负责打底稿,高级学徒则负责上色,而画室大师则负责点睛等最关键的细节处理。一位学徒告诉记者,他已学艺3年,现在只负责一些辅助工作,但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开办自己的唐卡画室。胡巍告诉记者,在援藏项目的支持下,这样的唐卡工作室的数量正在逐步增加。除了抢救濒危唐卡画派,上海文化援建下一步的工作是设法帮助画师提高作品质量,避免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让唐卡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古堡成为博物馆
文化文物援藏是上海援藏20年最大的特色之一,上海是全国唯一专门派出文化文物专家参加援藏工作的省市,而20年上海文化援藏成就最具标志性的体现,是重建位于日喀则市宗山之巅的宗山城堡。这座雄伟的建筑曾经是后藏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相当于拉萨的布达拉宫,但在几十年前彻底坍塌成为废墟。经过几代上海援藏干部的努力,日喀则宗山城堡重新“复活”了,如今它的身份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博物馆。
日喀则博物馆气势雄伟,外形基本复原了宗山城堡的原貌,但它的内部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许多大型展览正在其中举办。胡巍告诉记者,日喀则博物馆在今年7月5日正式登记为国家官方博物馆,成为西藏第二座被国家注册在案的博物馆。
在日喀则博物馆内,3个与上海相关的展览正在举办,其中包括30年代上海浦东籍摄影大师庄学本的摄影作品展,记录了当时西藏社会的风土人情。
站在日喀则博物馆上眺望,整个日喀则市一览无遗,它的前身曾经见证了这片土地千年的沧桑变迁,而现在则成了日喀则奋进发展的象征、承载汉藏文化交流的平台、寄托汉藏人民情谊的纽带。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