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糊的上海标志性建筑,逼真吗?结实吗?67岁的纸模“建筑师”张惠方用实际行动给出肯定回答。他退休前在服装厂做设计,1985年自学电脑编程,11年前第一次接触建筑模型,尝试用电脑设计图纸,制作模型,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如今,老张制作的《豫园九曲桥》《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多套精美纸模,已入选“青少年动手做”中小学系列实践教材。全市众多中小学生参与“青少年动手做”大赛或在平时的手工课上,都有机会一睹纸模风采,成为张老师的小徒弟。
“笨”办法逼真还原
用彩喷纸搭配卡纸,张惠方按比例缩小制作了多个上海标志性建筑,包括豫园九曲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中国航海博物馆等。一砖一瓦,一门一窗,皆惟妙惟肖。
老张心灵手巧,做模型时却常用“笨”办法。制作东方艺术中心纸模前,他缺详细资料和图纸,无从下手。“从照片看,像一朵玻璃白玉兰,但那密密麻麻的玻璃幕墙究竟有多少块玻璃呢?”
没人告诉他正确答案,老张就自己想办法。“共4700多块,我一层层、一块块数出来的,看得我眼花缭乱。”当时,他围着建筑转了好几圈,用相机拍下许多细节——大门、边门、地砖、广告牌,连花花草草也不放过。“既然要做,就要还原得尽量逼真。”他笑言。
从建筑现场满载而归,张惠方打开电脑,分析调查数据和现场照片,用软件绘图设计结构框架,再用卡纸打印成黑白稿,反复试制,“关键部件要多次返工”。
“九曲桥”建了又建
2004年,张惠方做了第一个模型——豫园九曲桥。5年后,他觉得不太像,重做了一个。升级版九曲桥的细节,还原程度大大提高,桥上花砖各不相同,湖心亭玻璃上的倒影也印上了纸模。
张惠方说,不断挑战自我,挺开心。“有时夜里突然来了灵感,激动得睡不着觉,马上起床开工。”退休后的时光,他几乎都与纸模相伴,经常忙到深更半夜才肯停手。
“所有建筑模型都是他的宝贝,”老伴调侃说,“家里的硬纸板,他从来都不舍得扔,要留着做试验。”
“裁缝手艺”做模型
东方艺术中心玻璃幕墙的弧度,给张惠方制造了大麻烦。“问题不解决,根本吃不下,睡不着。”遭遇瓶颈时,他突然想到了老本行——老张有15年的服装裁剪经验。
“当年做西服,为了更贴身有型,胸衬会用收缩缝的方法,能不能复制到建筑模型上?”张惠方说干就干,通过不断试验,最终解决了问题。
“别看我这些宝贝是纸做的,其实都结实得很,用力按也不会塌。”老张自豪地介绍,“里面没有填充,个个真材实料。”
近几年,张惠方四处讲课,培养了一批小徒弟。“我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能帮助更多人领略中国建筑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