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于2014年元旦试开通。这个平台的价值在于打破“信息孤岛”,将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信用信息——包括个人是否拖欠过公用事业费,企业是否偷税漏税或使用地沟油等——整合在一起,从而能更全面地展现企业、个人的信用状况。根据这些信息,政府能对不同企业和个人按不同标准进行日常监管,分配公共资源;同时,各类市场主体也能获得交易对象的信用报告和预警。
信用信息的应用,也在改变政府的行为方式。在自贸试验区,为支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个依靠信用平台、建立“信用负面清单”的方案正在逐步形成。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介绍,自贸试验区首先要形成信用信息记录的制度,正在建设中的自贸试验区信用子平台将依托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自贸试验区监管信息共享平台的信用信息等进行信用信息的归集,形成《试验区的信用信息目录清单》,试验区将明确政府管理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记录责任和信息归集渠道。自贸试验区将围绕事前告知承诺,事中记录、使用、共享与披露信用信息,事后开展信用奖惩约束等要求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借助于社会信用体系,提高违约失信的成本,有助于形成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