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新民晚报社主持工作的10年里,尽管我殚精竭虑,付出了很多,但受益远大于付出。通过不断深化报业改革,促进新闻创新,我进一步端正了办报思想,明确了舆论引导与传播规律、党性与人民性、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坚持方向与注意方法、高扬主旋律与坚持多样化、反映客观与改造主观、经营媒体与媒体经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各种关系。在学习做领导工作的过程中,对一把手如何在出点子、用干部、带队伍上下工夫,在抓脑子(把握导向)、抓稿子(版面宣传)、抓票子(经济效益)上见成效,也有了不少长进,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于我,这是比什么都珍贵的东西。
这10年最值得总结也是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任凭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就是新闻宣传,就是版面质量。所谓报人,就是以办报为业,可以说报纸是报人的立身之本。办好报纸无疑是报社全体同仁的天职,更是报社主要领导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意味着,集中主要精力抓好新闻宣传,不断提出新目标、新任务,使版面质量始终处在较好水准上,应该是报社上下的最大共识。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新民晚报》的发展势头日益向好,外界不时传来赞扬之声,但报社班子成员并没有因此陷入盲目性。经过对全国和上海报业形势的冷静分析,我们找到了本报所面临的四大严峻挑战,这就是:来自当前形势与任务的挑战;日报向晚报“克隆”的挑战;广播与电视的挑战;兄弟晚报之间的挑战。由于班子成员的头脑都比较清醒,基本上是处在一种警钟长鸣的状态,因而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势头面前,不仅没有自乱方寸,还能从容应对,不断理出新思路、推出新举措,从而使版面格局和传播水平始终保持在求实创新的状态。
1992年春天,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精神,全社上下深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向城市的拓展,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定会促进新闻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因而在上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支持下,我们果断作出了从7月1日起由四开8版扩为四开16版的决策,率先成为全国版面最多的报纸。由于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扩版取得了圆满成功,第一天的发行量就突破了155万份。1993年年初,在全国报纸扩版成风的情况下,我们班子成员通过认真分析形势,努力找出差距,又适时地提出了“巩固和发展扩版成果,增强时效性,扩大信息量,办好‘精品屋’”的要求。由于全体同仁尽心尽职,协力奋斗,这一年报纸的发行量突破了170万份。在制定1994年的采编工作规划时,通过普遍发动、广纳群言,更细化了新的一年的奋斗目标:“千方百计强化新闻的时效性、提高报道的‘含金量’、增加宣传的晚报味、搞好报纸的‘外包装’,为把《新民晚报》办成一张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流晚报而奋斗!”同样,对1996年1月和1998年1月的两次扩版决策,也是在上下互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审慎作出的。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实际步骤胜过一打纲领。”事实表明:任何好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都必须借助于正确的步骤和科学的机制。我们在抓好新闻宣传和提高版面质量,真正使精品意识化为每个同仁的自觉行动中,主要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做法,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
其一,加強新闻策划。大凡那些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影响深广的报道,尤其是一些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独家性的重头报道,无一不是经过新闻策划的产物。为此首先要解决两个思想问题:一是对加强新闻策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看到目前报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报纸版面精品多少的竞争,是办报人员匠心独运的策划智慧和才识的竞争。新闻策划正迅速成为报业竞争的一个“秘密武器”,是一个迅速更新、内涵丰富的新闻观念。二是对参与新闻策划的主体,要赋予新的认识。主管新闻宣传的社领导和采编部门负责人,固然负有不可推卸的指导责任,但经常的、大量的新闻策划工作,还是要靠我们的采编人员,而且编辑在新闻策划中的本位职能必须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