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冷战时期
“石勒喀河”的诞生与冷战时期美苏互为假想敌的陆军发展思想密切相关。当时,苏联坦克集群在欧洲地区占据数量优势,美国和北约则积极发展航空兵低空突防战术应对。有鉴于此,苏联陆军急需一种性能优良的现代化自行高炮。
上世纪60年代,苏联国防部炮兵总局、装甲坦克总局与重工业部协商决定研发新型小口径自行高射炮,为摩托化部队提供防空保障,相关设计参数是:可打击速度低于660米/秒,高度在100米至3000米,距离不超过4500米的空中目标。这种自行高射炮的研制任务被交给了图拉仪表设计局(KBP),并于1966年开始装备苏联陆军,代号ZSU-23-4“石勒喀河”(图1)。
该型自行高炮采用苏联著名的PT-76水陆坦克的底盘,配装水冷式AZP-23四联装23毫米机关炮,最大射速为每分钟3400发(每根炮管每秒发射14发炮弹),水平射程是7000米,垂直射程为5100米,通过雷达制导的对空有效射程为3000米。该炮可使用两种炮弹,其一是用于攻击飞机和直升机的高爆杀伤弹(弹头重约0.189千克),其二是攻击地面目标的穿甲/燃烧弹,能击穿500米处25毫米厚均质装甲。
“石勒喀河”炮车战斗全重20.5吨,车体长6.49米,宽3.08米,高2.63米,乘员编制4人,采用V-6R柴油机(功率为280马力),储油250升,最大公路行程260千米,最大公路速度44千米/小时,具备核生化三防能力,并配备R-123无线电台。
由于造价较高——1辆“石勒喀河”自行高炮的生产成本相当于2辆T-62主战坦克,该炮早期只装备苏联驻东欧的摩托化步兵团和坦克团,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在西伯利亚、中亚及远东的苏联驻军中普及。直到今天,俄陆军大部分“石勒喀河”自行高炮仍处于服役状态。
需要高素质乘员
“石勒喀河”的4名乘员分别是驾驶员、雷达操作员、测距员和指挥员(车长)。除了驾驶员有单独的驾驶舱(位于车体左侧),其余3人都在炮塔内。驾驶员和车长都配有连接陀螺仪的导航设备,可以确定车辆位置和行进方向。火炮控制系统由4个基本部件组成:“炮盘”雷达、光学瞄准具、模拟计算机和水平/垂直双向稳定器。
俄罗斯陆军的一项研究显示,“石勒喀河”完成一次防空作战(从最初的目标捕捉到完成雷达制导打击)仅需约6秒钟,无论采用雷达制导射击还是手动射击,“石勒喀河”对低空飞机的毁伤效果都非常惊人。
不过,曾对缴获的“石勒喀河”自行高炮进行测试的美国和以色列却拿出了不同的数据——普通车组从捕捉目标到实际开火需要20秒至30秒。考虑到普通喷气式攻击机(飞行速度725千米/小时)通过“石勒喀河”的火力杀伤区(5千米)仅需25秒钟,直升机等低速目标(飞行速度290千米/小时)也能在60秒内通过的杀伤区,要发挥“石勒喀河”的防空能力,车组人员必须经过良好训练,可以迅速捕捉和识别目标,以便有足够时间完成火力打击。
多次经历实战考验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石勒喀河”自行高炮曾多次经历实战考验。在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期间,埃及和叙利亚陆军装备的“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对以色列战机构成严重威胁。197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发起推翻南越当局的“胡志明战役”,“石勒喀河”又出现在北越第237高炮团中,成为掩护北越坦克军团向西贡(今胡志明市)推进的重要力量。
进入21世纪后,老骥伏枥的“石勒喀河”依然雄风不减。2008年俄格南奥塞梯战争期间,俄军独立第22特种任务旅和第58集团军的一个防空营率先攻入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区,与格鲁吉亚王牌第4旅发生巷战,为遏制格军援兵,俄军将多辆“石勒喀河”炮车开上市郊1134和1475高地,用凶猛的火力封锁了进入市区的通道。战后,俄军发现被格军遗弃的大批装甲车和皮卡,其中一辆土耳其制造的轮式装甲车几乎被23毫米炮弹打成筛子。在2014年发生的叙利亚内战中,叙政府军与叛乱武装围绕北部名城阿勒颇展开长时间拉锯战,叙军就利用“石勒喀河”自行高炮仰角大的特点,将其与多辆T-72坦克搭配使用,对任何射出子弹的建筑进行火力压制,使叛军几乎没有还手的机会。
正因为“石勒喀河”在实战中的出色表现,许多拥有该炮的国家仍在研制该炮的改进型。据俄《技术与武器》杂志介绍,图拉设计局研制的ZSU-23-4M改进型“石勒喀河”高炮(图2)最近已小批量装备部队,它在炮塔后部加装2个升降臂,每个升降臂上有3枚“针-S”型近程地空导弹。波兰也推出ZSU-23-4MP型“石勒喀河”高炮(图3),该炮后部加装了可仰角发射的2个导弹发射舱,每舱配备2枚“雷声-2”地空导弹。ZSU-23-4MP还换装新型光电搜索探测系统,目标探测距离增至8000米。田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