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刘壮结束了在遂昌经典学校一年全日制班的学习,9月1日开学后回归到徐汇区某名校继续读四年级。
“孩子在遂昌的学习效果非常好,改变很大,我们本来是想让他在遂昌读到初中毕业的,提前回归,本不在计划中。”刘壮的妈妈左兰告诉记者。
“和儿子分开的一年,我自己也在不断思考,什么样的国学教育是最适合他的”。
经典学习效果显著
记者:你的儿子几岁,在遂昌经典学校学习了多久?
左兰:我儿子今年10岁,在遂昌参加了三个夏令营,长期班读了一年,现在在上海的学校读四年级。
记者:回归上海学习是计划中的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
左兰:本想让孩子至少读完初中的,回上海的学校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
记者:经典学习如何?能背诵多少?
左兰:孩子水平还不错,《论语》前十章都会,但长时间不读会忘记。我现在每周依然让他在上海保持国学经典的学习,温故知新。
记者:经过读经典书的学习,孩子有哪些改变?
左兰:孩子变得特別懂事,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帮助同学,独立能力也比同龄的孩子强很多。
语文和英语跟不上
记者:从经典学校回到都市学校,有没有不适应?特别是数学跟得上进度吗?
左兰:数学没有问题,反而是语文和英语跟不上。
记者:学了那么多经典,语文为什么会跟不上?
左兰:读经典就是大量地读和背,大部分的字孩子都认识,但具体怎么写孩子并不会。
在经典学校,书本大部分都是繁体字,所以除了书法课,孩子基本上等于一年没写过字,重新回到学校学习语文,就很累。比如写作文,他可能谋篇布局要比其他同学好,但是就会有很多的字不会写。
还比如说文言文,按说这应该是读经书小孩的强项,但是考试考的是名词解释、语法分析,有标准答案,这就和孩子在经典学校学的理念不一样。虽然他对古文更能理解,但有些应试的答案就是答不出来。
记者:孩子回来之后,你现在如何评价遂昌经典学校?
左兰:对于学校我依然是肯定的,他们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做这样的经典教育探索,非常不容易,我所知道的学生在那里学习经典后也大都有了很显著的变化,所以我呼吁应该保护和支持这样的学校,给予学校足够的时间继续实践和完善经典教育。
但是目前国内读经典教育的短板,就是师资问题。老师都没有经过国学的培养,怎么教学生呢?
记者:儿子离家这一年,你对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哪些反思?
左兰:把孩子送到遂昌后,我也读了很多经典,完成了《论语》一百遍。
这期间,我反思了自己过去教育上的很多问题,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作为父母要心安,不能焦虑,给孩子空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孩子自然而然会成长。
并非适合所有学生
记者:孩子离开家庭去经典书籍的学校,对家庭来说失去的又是什么?
左兰:我觉得孩子十三岁之前还是别离开父母家庭,从性格培养的角度来说,这样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只会拉大与父母的距离。
记者:你认为经典教育与现行的教育应该是如何的关系?
左兰:经典教学和现行语文教学,我认为经典教学有优势,通过《百家姓》知道姓氏的形成,通过《说文解字》让孩子知道汉字的由来。但不能把现行教育全盘否认,写字的基本功还是要练的,光看不写是不行的。
最好现行学校里能够加入更多古文经典的教育,这样能更好兼顾孩子的经典学习和感受家庭温暖。
就像孔子说的要中庸,我不赞成提倡全盘的经典教育,让孩子们不能正常学习,我的孩子在遂昌就没有好好学过英语。但是,也不能什么经典都不教,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造成整个文化的断层。老祖宗好的东西我们都没有吸取到。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和而不同,因材施教。
记者:孩子回来后,如何让他继续经典学习?
左兰:现在我给孩子和其他一些愿意学习经典的小伙伴,找了一个复旦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先从《论语》开始讲,除了吟诵,也会解释论语里每个成语的典故,每周一堂课。此外每周由义工的老师带领速读两个小时的《论语》和《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