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村 从“村长”到网络作协会长
朱凌
  ◆ 朱凌

  从主持实名制的中文读书论坛“小众菜园”,到成为上海网络作家协会的首任会长,陈村大概是传统作家里和互联网交集最多的一个。在大多数中国人都还搞不清楚互联网为何物时,陈村已经开始上网冲浪。他见证了中国网络文学的成长,也用作家特有的视角,感受着网络给中国社会以及文学带来的影响。

  1 出任上海网络作协会长

  “搭好台”未来交给年轻人

  陈村担任版主的“小众菜园”是设在99网上书城的中文读书论坛,它是互联网上较早出现的实名制论坛。作家叶兆言、赵丽宏、方方、吴亮、孙甘露、韩东等都是论坛的“菜农”。当了很多年“小众菜园”村长的陈村,如今有了一个新的职务——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会长。不久前,上海网络作家协会成立,首批吸纳75名会员。这条新闻在媒体上报道后,立刻引来不少好奇的围观者。网络作家这个群体,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给人以“特立独行”的印象,他们似乎一直都与传统作家和作协之间保持着距离。

  而陈村给出的回答是:“这些年轻人很愿意加入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他们愿意来开会。他们大多数人三十多岁,有的人坚持十年每天都更新内容。这是很大的工作量,传统作家可能无法想象。也正因此,他们平时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没有多少社交,娱乐活动也很少。他们挺希望有这样一个平台,认识一些人,大家可以玩在一起。”作为上海网络作协的会长,陈村给自己的定位是:“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网络作协组织起来,我希望今后这个事成为这些年轻人自己的事。作协是为作家服务的机构。网络作协的成员以年轻人为主,以后应该是年轻人为年轻人服务。”

  作为文坛前辈,陈村和年轻的网络文学作家之间一点也不陌生。早在十多年前,他们之间就有了交集。当年名噪一时的榕树下网站,曾给网络文学颁奖,请的评委一半是网络文学作家,一半是传统作家。在陈村的邀请下,王安忆、余华、苏童、贾平凹、王朔、阿城等中国文坛的一线作家,都为刚刚诞生的网络文学助阵。

  2 见证网络文学15年发展

  最担心文学“瘦了”

  从前几年一些国内重量级的文学奖项将网络文学作品纳入评奖,到而今上海网络作协的成立,网络文学正在从“边缘”一步步走进“主流”。网络文学在中国从萌芽到发展也就十五年左右,陈村见证了整个过程。

  大多数中国人对网络文学最初的记忆是从“痞子蔡”“轻舞飞扬”开始的。彼时,大家使用的上网工具是“猫”,《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以纯文字的形式,被网友们用电子邮箱的方式传阅,让“痞子蔡”和“轻舞飞扬”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发烧的“网络情人”。

  1999年,榕树下成立了公司,在受邀出任艺术总监的陈村看来,这一举措是正式向世人宣布“有网络文学这个事了”。而今,聊起榕树下的那几年,陈村谈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思考:“榕树下用的是比较保守的方式,就是由编辑选稿,把文章贴上去,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控制节奏,同时淘汰一些质量太差的文章。坏处是,有一些网友不乐意了,认为编辑的眼光不好。编辑模式消耗了大量人力,也提高了网站成本,这跟后来Web2.0的精神是违背的。另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是,当年我们是有条件把网络作家中最好的作品自己拿去做出版、做平面的,可当时我们做的只是向出版社推荐作者,网站在中间利益极少。如果那个时候能把那些最好的网络作家都代理版权,自己投资做就好了,其实用不了多少钱,但当时不敢做。再有就是收费的问题。当年榕树下提出过收费问题,但是立刻遭遇一片骂声。网民的心态是我来看你已经很给你面子了,还跟我收费?其实,如果一个月能收每人一块钱,榕树下就活了。”

  一直烧钱却没有多少赚钱渠道的榕树下网站在2002年被卖给了贝塔斯曼。2003年,起点网开始运营,起点网用了一个当年榕树下不敢用的方法:向读者收费。这让陈村十分赞赏:“这个网络文学的运营模式是他们原创的,兼顾了网站和作者的利益。”

  随着网络文学的红火,陈村也有担忧:“文学本来是有丰富的门类的,包括诗歌、散文、剧本等,可是,在商业网站的运营过程中,能够有收益的网络作品几乎都是类型小说。文学被‘瘦身’了。”

  3 从“躺着看书”到“小众菜园”

  虚拟世界里看到人性的荒谬

  从榕树下网站的“躺着看书”论坛,到后来的“小众菜园”,作为网络论坛的资深版主,陈村大概是传统作家圈里最懂得互联网的人。对于版主这一身份,陈村的描述是“这是最累最贱的活,没地位,没工资收入,最容易和网民发生冲突”。

  陈村当版主有自己的准则——你可以在论坛上说“他妈的”,但只能对天说,不能对人说。“因为在网上吵架,矛盾升级很快,很容易就变得‘很脏’,那样一来,爱干净的人就不会来你的论坛了。”所以,每每看到“犯规”的帖子,陈村就会出手管一管,不过,在互联网上,版主能够作出的最大处罚也就是封了对方的ID。

  “当时榕树下的服务器很烂,往往是我删一个ID需要花5分钟,但这点时间对方已经重新注册了一个新的ID登录上来了。所以,那个时候几乎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每天管这些没名堂的事情,后来就烦了。”

  腻了跟人吵架的陈村告别了榕树下,吸取之前的教训后,他的“小众菜园”里要发帖子,必须得到作为“村长”的他的授予的权限。他还贴出这样的申明:“本园谢绝申请,唯一的入园小径,是请园中的老菜农推荐,经批准后发放种菜执照”。

  “在网上,你能看到人性的另一面。”上网冲浪多年,陈村对互联网有着自己的思考,“有人认为网络是‘民主’的,可以有自由的表达。事实真的如此吗?你看一个论坛,最上面的帖子总是最新更新的内容。如果我发一个帖子,说天上有个三角形的太阳,然后别人会跟帖反驳我的观点。我要是有足够的时间,天天在下面跟帖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你每天都会看到那个论坛里,这个关于三角形太阳的帖子在最上面。这意味着只要我有时间,就可以霸占话语权,可以强迫别人看错误的东西,在‘民主’的规则之下,你还拿我没辙。”

  陈村也参与过网上的争论。有一次,有人在论坛上发帖子,谈及“文革”时代的事情,说当时1角钱可以买一堆鸡蛋,还说那个时候看病不用花钱。陈村找出自己当年看病的发票,扫描后发到论坛里,证明那个时代看病是要花钱的。“可是,在网上争吵的情况经常是,一个人说错了,并不会承认自己错,而是会选择换个话题。帖子一个个摞起来,之后看的人不会去了解前因后果。”陈村说,“一开始我还会兴致勃勃地去跟人家争执,突然有一天,这个人发了个帖子说‘陈村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一个你讨厌的人,和你完全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忽然间成为了你的同伙,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对于这段网络争吵,陈村就此打住不再吭声。“这些事情,在熟人社会里是不会发生的。在虚拟的网络就真的发生了。”

  采访手记

  用相机记录生活

  陈村是作家,可是,他记日记的方式却是拍照。很多年来,他一直习惯于随身带着相机,在快门的“咔嚓”声中,拍下一天里发生过的事情。问他,现在手机的拍照功能如此强大,为何不用手机拍?得到的答案是:“我就想记录一下,那种拍完了马上要给人看的冲动很弱。”

  陈村说,自己是非常不喜欢开会的人,但相机在手,会议就变得有意思了,可以拍摄各种会场上的人。作家赵长天去世后,陈村从自己拍的照片里,整理出三千多张赵长天的照片,大多数照片是在外参加会议或者活动时拍下的,赵长天的家人都不曾见过。他将这些照片刻了盘送给赵长天的夫人。

  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陈村拿着相机“咔嚓”“咔嚓”按了好多下快门。他说,以前刚开始拿着相机拍照的时候,会觉得不好意思,见到巴金先生的那次,就没好意思掏出相机来。事后他遗憾不已。后来拍得多了,就老练起来。当有机会和黄裳先生一起开会时,他毫不含糊地拿着相机拍下了不少照片。事后,黄先生还留下字条向陈村要了几张照片。

  “我的口号是:拍到就是胜利。”陈村说,照相机记录下的场景,说不定就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当年,鲁迅、许广平、萧红、萧军四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有人拍下这个场景,今天我们就可以有关于这段过往的珍贵的史料。当时就是缺一个‘手贱’的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中国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独家专访/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陈村 从“村长”到网络作协会长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陈村 从“村长”到网络作协会长 2014-09-14 2 2014年09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