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9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里读经书的少年
程绩
  本报记者 程绩

  大柘镇,距浙江丽水市遂昌县城20多公里,浙南竹海群山掩映下,有一所背古书、诵古经的学校。

  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暂别父母、暂别电脑、暂别应试教育的分数和排名,被送到这里。每天,诵读《论语》、《大学》等经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其中,有10名学生来自上海,他们中最小的8岁,最大的13岁,大多就读于名校或者国际学校,而他们的家长,有大学教授、律师、工程师。

  学校有着9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资质,在当今国学热、经书热,传统经典教育鱼龙混杂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特殊。

  家长、孩子和学校一起,正在进行一场充满争议的教育实践和尝试。

  本周,记者前往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探访这些在深山中诵读经书的少年。

  苦读

  上课铃声是《梅花三弄》,三餐之前每个学生都要先背《感恩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里处处都显示着与城市学校的不同。

  学校借用大柘镇原来的一所中学,三层高的教学楼显得老旧,土灰跑道边,杂草长到了齐腰高,10人间的学生宿舍显得灰暗而且拥挤,每层楼只有一个盥洗室,洗澡要各个班级错开时间排队。

  无论和城市里的任何一所中小学相比,这里的条件都称得上艰苦。

  “给孩子一个自然的成长环境,年幼的时候该吃苦就吃苦。”学校常务校长余慰全说。

  相比生活条件的艰苦,校纪校规方面严格得出人意料:每周7天都要上课,没有休息日;每年除寒暑假合计45天外,其余时间都在校学习;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带零食、零钱、手机;学生每月只能收发一次信件,每次写信不得超过三封;每学期只收一次包裹,仅限于衣物鞋袜;每月只能打一次电话,时长为20分钟;非放假时间,家长不能来校看望孩子。

  学校要求学生早晨6时起床,先早锻炼,跑圈之后,有武术专业的体育老师带领学生练习形意拳;上午三节课、中午三节课、晚上两节课,每节课一个小时,早中晚都要进行经典的吟诵和学习。

  晚上9时,熄灯睡觉,周末晚会安排看电影等活动。除此之外,每个月组织一次全校性的集体外出实践、旅游,如爬山、踏青、摘桔子、野炊、打板栗。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7名,超过80%都是小学年龄的学生,他们按照年纪被分配到6个班,分为“明学班”、“明慧班”、“明德班”、“明心班”等。

  全年学费2.2万元,加上每个学生生活费每月700元、住宿费每年3千元,全年的费用共3.2万元。

  在校长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挂着由教育部颁发的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办学类型为九年制义务教育。

  学校的创办几经波折,最终于2009年落户遂昌,得到了县里的大力支持,拿到了宝贵的办学资质。

  去年7月,遂昌县县长何卫宁曾在学校夏令营的典礼上讲,“在当前中国,没一项改革或实验,能得到所有人的赞同和支持,有不同意见是非常正常的。现在有这么多家长能够把这么多的孩子送到遂昌学国学,这是我们国家、我们社会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我不想说我们的教育很完美,但至少是多元教育中的一种存在。我们只是想简简单单地去做这样一件事情,给孩子们多一种选择。”学校创始人周旼辖说。

  变化

  从2009年开始办学,外界的争议声不绝于耳,“怎么能只偏重经典,荒废其他学科”,“传统教育固然好,但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吗”“离开父母家庭教育缺失”,但这里的学生和家长,却说“这里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

  张天12岁,过去在闵行区一所著名的外国语学校读书,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就休学来到遂昌,至今在经典学校已经学习2年半。

  见到记者时,张天显得很沉稳,回答问题有条不紊。来这里之前,他是一个在名校激烈竞争中渐渐失去自信的孩子,“现在我能背诵6万字左右的经典,并且能把这些运用到古诗的写作中。”

  “九尺冰存夜照星,千声未应不知醒,春雷已动山虫走,万水千山还是青。”这是张天去年写的一首名为《春初》的七绝。

  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三首诗也被收录在学校印刷的学生古诗创作集中,“像张天这样有能力写诗的学生,我们这里还有数十个,大部分都是男生。”余慰全介绍。

  学校把这些学生的创作通过微信群发给家长后,家长大呼意外,“这些男孩过去都对语文不感兴趣,普遍理科强于文科,所以他们学习经典一年多之后就能作诗,家长又惊又喜。”

  张天每个月的总结也很见功底:吾年十二,心存高傲、主动为事、少之又少。做事尚可,心虽细之,但尚欠佳,度量小,易激动,此皆需改。与老师尚远,需近之。

  “在这里没有考试的压力,可以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学习很愉快。”张天说。

  在学校官方网站的学校简介中,这样阐述着教学理念:“孩子们不必去管它是什么意思,不管懂不懂,只是趁着年龄尚小,记忆力尚好的黄金阶段,用反复读诵的方式把这些经典装进肚子里。”“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这样一个全封闭的环境里,日日接受着经典的潜移默化,天长日久,心性也在慢慢成长。”

  学生进入这里学习,一般都会从《三字经》和《弟子规》开始,从中了解到如何对待朋友、对待父母、对待兄弟。

  “在我们这里学习超过一年的学生,一般都会有一些共性的优点,比如独立生活能力强,会体谅人,更加孝顺父母,懂得谦让,能体察别人感受,和关心弱小。”余慰全说。

  “打下这样的传统文化‘童子功’,以后他不管从事什么专业和工作,都能看得懂老祖宗的经典,从而终身受益。”

  舍得

  深山读经书,考验的不仅是孩子,更是家长。

  “我们学校的家长是社会上有活力、有思考、有勇气的一群人”,余慰全说。

  华鑫是一名某著名建筑公司的一级工程师,今年暑假,当她对父母和其他家人宣布准备将8岁儿子洋洋送到遂昌全日制读经典时,遭到了一连串的质疑,“家里‘炸’了,但最终还是顶住压力,认定这是一条更加适合孩子的路。”

  洋洋就读一所实验小学,被称为该地区“第一牛校”。无论是单位同事还是小区邻居,洋洋父母一直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没有人会想到,二年级刚读完洋洋会被送到遂昌去读书。

  华鑫最早是从朋友圈里知道在遂昌有一所经典学校,能让学生没有压力地学习经典。今年初,她和丈夫陪儿子到山东莱州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冬令营,两个星期的时间,原来在小学“坐不定、立不定”的“皮大王”,读起经典来倒是十分投入,流利地背诵了《三字经》和《千字文》,回到上海后也经常把“苟不教性乃迁”、“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挂在嘴边。但是回到小学,洋洋还是经常因为上课插嘴和自由散漫被老师批评,这让华鑫下决心要让儿子去读全年班。

  (下转A10版)  (上接A9版)

  “洋洋,妈妈和你商量一件事情,如果让你换一所学校,会离开上海离开爸爸妈妈,但那里没有考试没有那么多作业,你愿意吗?”,洋洋点头回应。母子之间简短地对话,促成了整个家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9月10日是洋洋在遂昌读经的第10天,他的《论语》已经背到第十四章。远离亲人、独立生活,这个8岁的孩子正在艰难而又积极地适应中。“在这里吃饭没人喂我,我需要自己叠被子和洗毛巾。”洋洋说自己有时候会“轻微流泪”。

  中秋节晚上,学生们开学后第一次和家里通电话的机会,洋洋告诉妈妈“自己挺好的”。

  然而,洋洋家庭里的纠结还在继续,他们决定先观察两三个月后,再做一次“留或者不留”的决定。

  洋洋家庭的故事是大多数学生家庭的缩影,采访中,几乎所有上海学生的父母都会要求匿名,因为“压力很大”。他们大都接受高等教育,有着体面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孩子的学习也并不差,过去一直都是“模范爸妈”,现在被视为“狼爸狼妈”。

  “相比现行的义务教育千篇一律培养人的模式,我认定孔子的‘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在记忆的黄金年龄里打好国学基础,以后他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一笔财富。”家长左兰说。

  难题

  9月1日开学,张天有些失望,因为“又有老师走了”。在遂昌学习两年半,他是10个上海学生中“资格最老”的,“我还是喜欢过去的老师”。

  遂昌经典学校目前共有23名教师,很多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现在却要教四书五经。“有教师资格证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教不了经典,能教经典的老师有些又没有教师证”,遂昌经典学校和全国所有经典学校一样,师资是最大的问题。

  “即便是国学水平过关,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每个月拿三四千元工资长期待在山里,没有家人陪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家长左兰说。

  校方对此并不回避,“确实目前能够教授经典的人才非常少,我们也在探索培养人才的办法,但依靠现在的教学,我们在学生身上也已经看到理想的结果。”余慰全说。

  学校目前对于教师的考核要求是,教到哪里背到哪里,“比如你这个学期准备教《论语》,那开学之前就要考核,你是否能够吟诵下来。”

  20岁出头的曲志同是“明慧班”的带班老师,他此前在遂昌经典学校求学,3年之后一步步成为这里的老师,这样从学生到教师的垂直模式,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方向。

  今年6月,第七届读经夏令营师资研习班在遂昌经典学校内举办,二十多人来自山东、浙江、福建、上海、四川、广东等多个省市,多有阅读、吟诵经典的经历。

  除了师资问题,经典学校如何教英语?这也是家长们讨论很多的问题。

  记者采访中,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表示还是会选择回去参加中高考,而衔接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学生们的古文能力虽然远强于同龄人,但在考试时面对有标准答案的名词解释却反而无从下笔;而“恶补”英语,几乎是每一个“回归”学生的必修课。

  遂昌经典学校目前的英语学习模式,与中文几乎一致,也是大量读诵英文经典,不要求拼写单词和读懂意思。这无疑存在问题。

  去年,学校终于有了第一个专职的英文老师李双芳,李老师作为甘肃省农民自学和教授英语的典范,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目前他负责全校的每周30节的英语课。(应采访者要求,本文中学生与家长均为化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中国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独家专访/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新民资讯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深山里读经书的少年
新民晚报新视界A09深山里读经书的少年 2014-09-14 2 2014年09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