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穿梭于摩天大楼、咖啡馆、庙宇、艺术厅,不经意间,你会发现香港的另类颜色——涂鸦。
涂鸦很少在尖沙咀、中环这样的交通要道看到,像新界和大屿山一带就比较多。地势比较低的排洪沟、下水道两侧墙壁、破旧的建筑或废弃的墙壁等远离市嚣人群的地方,成为涂鸦客钟爱之地。此外,这些被称为“街头艺术家”的涂鸦客有时也会把目标锁定在港铁两侧的公共空间,冒着被抓的风险,晚上潜入地铁,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进行涂鸦。
写到香港涂鸦,不得不提“九龙皇帝”曾灶财。据说曾氏家族曾拥有九龙东部的领土,按照曾灶财的推想,如果不是因为《南京条约》和英国的殖民统治,今天香港很大的区域都在其家族的管辖之内。于是曾灶财用毛笔在墙壁、街道上书写,以此宣誓对“九龙”的“主权”。曾灶财涂鸦超过50年,笔迹墨宝遍及九龙各地,香港公众遂给他起了“九龙皇帝”的诨号。虽然大部分作品已被港英政府清理,但在曾灶财死后,香港特区政府专门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以保留光大香港本土民间文化。
今天,香港街头已经很少看到“九龙皇帝”的墨迹,但是他引发的人们对社会公共空间利用价值的思考却仍未停止。
“九龙皇帝”只是香港涂鸦文化的冰山一角。在旺角弥敦道、亚皆老街、上环皇后大道中、平安里、城隍街等街道,都可以发现涂鸦的痕迹。涂鸦客通常匿名,“挥毫泼墨”的时间也比较隐秘,通常在半夜。他们多是具有设计功底的艺术家,事先设计好作品,再确定地点。涂鸦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警察,涂鸦客首先选择逃跑,如果跑不了,就实话实说,警察一般仅仅批评两句,也不会带回警察局,就算被抓,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罚款。
在公共空间比较大的地方,涂鸦客除了展示自己的作品外,还可观摩他人的近作,了解同行的功力与技巧,在这个层面上,涂鸦也是一场文字和图案设计的比赛。若对方水平比较高,涂鸦客会在旁边留下作品和文字以示敬意;若觉得水平不高,就有可能直接画一幅新的作品把“前辈”覆盖掉。
涂鸦内容当然不是都积极向上,总免不了低俗、谩骂,甚至让人头疼的“到此一游”。但这些粗糙无味的涂鸦不久便会被新的作品所覆盖,能流传下来的,往往是禁得住公众品评的佳作。
若干年下来,涂鸦圈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自我更新的机制,公众对它的态度仍在争议中持续。涂鸦作为一种街头艺术和民间文化,是传承还是凋零,这或许将是留给政府、公众和社会的一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