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沉醇厚,变化多元,大提琴的音色总是散发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而当今古典音乐界最具影响力的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非马友友莫属。出生于法国,成长于美国,马友友自小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对历史、人类学和艺术史产生浓厚兴趣。在他看来,音乐除了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更是与世界沟通的最佳“语言”。于是马友友在1998年正式创建了“丝绸之路”音乐组织计划(简称“丝路计划”),聚集全世界的艺术家,打破地域隔阂。
昨日亮相的十余人混合组成的“丝绸之路合奏团”,汇集了充满个性的音乐家、作曲家以及编曲家,他们执着于探究传统东西方音乐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乐此不疲。昨晚,由打击乐手谢恩·莎纳罕编曲的《丝绸之路组曲》揭开了演出的神秘面纱,曲子浓郁的中东风情中还夹杂着南印度式的节奏,营造出复合的听觉层次。在由马林巴和琵琶演奏交替的片段时,重金属吉他的音调也掩映其中。打击乐作品《编织》中,打击乐手马克·苏特玩味着眼前这个来自巴西的打击乐器——编制摇铃,配合灵动的肢体语言,人器合一,让观众见证了遍布于世界各地文化中摇响乐器演绎的无限可能。整个组曲以凯伊汉·卡尔霍的《万马奔腾》作为尾声,冬巴克(波斯鼓)的节奏与卡曼奇琴及其他弦乐的交织并行。
著名音乐家梅琦小次郎也应丝绸之路合奏团之邀,融合NHK的古典歌舞伎代表剧目《假名手本忠臣藏》,创作出《界内界外》。在各种素材的混杂中,这部作品宛如一封用音乐的方式写给过去和现在乃至将来的朋友与家人的信。
整场音乐会就像一个世界音乐的蜜罐:融入老挝口琴、越南笙的泰国作品《皇宫之乐》、以纯净的海螺壳声响为基础的《斯瑞斯蒂》、卡曼奇琴和西方弦乐合奏的《阿塔什干》。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宗教与科学、都市与乡村、东方与西方……奇思妙想的乐手们,用象征不同地域文化的乐器,在直扣心扉的音乐对话中,赋予世界文化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