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暮秋,黄震郧兄邀我去武夷山考察,我心头一亮,这下可以实现我的愿望了。不曾想到,黄兄也是辛公的崇拜者,还写过文章,两人一拍即合。清早驱车前行,辛弃疾真是难找啊!一路询问,一路周折,最后绕过村寨,走过长长的黄土路,终于见到了辛弃疾墓。
辛弃疾墓坐落在上饶铅山县陈家寨乡彭家湾村牛皮岭。山不高,远远望去,墓地犹如碧绿翠峰洞开的天门,迎接着后世学人的凭吊。拾级而上,脑海里闪现的是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墓的规模并不大,新建的石阶旁还装上了石栏。石阶东侧有褚红色石碑,上书“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立”。墓为圆型,高2.5米,直径2.5米,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封黄土,上面长满野草。辛弃疾静静地长眠于这片青山之中。
辛弃疾墓年代久远,难免碑毁墓残,后几经整修。辛弃疾后裔于清代立的新碑,今亦斑斑驳驳、字迹模糊。经过仔细辨识,依稀可见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据考,此碑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
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他填词600余首,今存词集《稼轩长短句》。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等千古名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
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收复河山。他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盼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少年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从小就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早年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为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受到宋高宗召见。归途,他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到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安扶使,力主抗金,但是南宋小朝廷毫无远虑,这注定了辛弃疾不可能被重用,得不到朝廷的赏识,还反遭佞奸排斥,郁愤归陷,卜居上饶带湖与铅山达二十年之久。68岁那年,辛公“大呼杀贼数声”之后,在无奈与悲愤中离世。
在辛弃疾身上,还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南宋淳熙二年(1175),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以及陆九渊、陆九龄兄弟,曾聚会于鹅湖寺院,进行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讨论,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鹅湖之会”。13年后,辛弃疾与抗金名臣陈亮约朱熹,欲再次在鹅湖相会,共商国事,但朱熹却以“自己家中新种了菊花菜,如外出就吃不上了”为托词没有赴约。我对此一度还对朱熹有些偏见,认为不仗义。其实朱熹是智者,他深知南宋小朝廷不愿抗金,故不愿卷入政治风波。对辛弃疾而言,这是非常遗憾的。尽管如此,朱熹去世,辛弃疾还是前往吊唁,并作文寄托哀思,可见辛弃疾的胸怀。 钱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