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绿色梦想,如何衡量却并无统一标准。
此次,《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报告》汇聚了来自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业研究团队,首次在国内建立起一套普适性、科学性的城市低碳发展指标体系,从城市经济社会特征、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能源消耗、城市交通运输和城市环境影响五个维度,考量各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其中:
■ 城市经济社会特征,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城市单位GDP能耗等。其中,城市单位GDP能耗决定于产业比重、工业节能状况和城市居民生活能耗情况等。
■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城市路网特征,居民主要出行方式、城市绿化情况,城市环境净化能力等。
■ 城市能源消耗特征,主要包括城市煤、天然气、水、石油液化气的使用情况。
■ 城市交通运输特征,包括客运及货运总量、公路货运所占比例、城市的交通运输系统使用情况以及居民私人小汽车使用量等。
■ 城市环境影响,主要反映居民生产生活对城市低碳环境的评价以及做出的努力等。
最终,基于2012年各城市发展数据,通过综合分析各指标,得出全国低碳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数,上海居全国前10强的第五位。在人均绿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千人拥有出租车数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面积工业烟尘排放量等细化指标上名列前茅。
从2007年开始,上海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建设低碳城市建设项目。但在人们印象中,不管是光伏屋顶改造还是发放节能灯泡,更多的似乎是政府在“使劲”,如何启发更多市民参与呢?在昨天召开的会议上,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柯未名建议,发展低碳城市需要“用户至上”。例如,在澳大利亚,每个宾馆和每一幢建筑上都有绿色星级标志。每一位路人,都能一目了然这桩建筑自开建到使用后各阶段的耗能情况,如果建筑铭牌上的“绿星”太少,就会被视为“低能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