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3人次,这是从7月23日成立至11月22日的122天里,上海轨道交通行政执法大队共查获的冒用敬老卡和持伪造证件人次,平均每天查获24人冒用。其中,身份信息齐全、核实无误的1142名冒用者的信用信息上传进入上海市征信系统。在执法大队暂保管的冒用敬老卡中,领回的只有1177张,超过六成的敬老卡没被领回。
既然都和征信系统对接了,为何还会有人冒用敬老卡乘车?被查获者又为何选择不领回?对此,记者展开调查,探究背后原因。
冒用易查
冒用敬老卡乘车逃票者,到底难不难抓?
“比起钻闸机、跳闸机这样的无票乘车,冒用老年卡的逃票者,其实不难发现。”上海轨交执法大队三中队队员张巍解释,通常都是子女、亲戚使用自家老人的敬老卡,四五十岁左右的老人子女,是冒用敬老卡比较多的群体,也有些是年龄尚未达到持敬老卡标准的“准老人”,以及外地来沪不享受本地敬老卡的老人,“当然,也有一些二三十岁的小年轻,冒用家里老人的敬老卡乘车。”而这些人并不难发现。
此外,在新建成的线路上,出站闸机都安装了语音提示和灯光提示系统,持有敬老卡的乘客通过时,便会出现语音和灯光。而即便是一些老线路,敬老卡出站也会有灯光提醒,执法队员通过这些提示,比对持卡人的年龄,就基本能判断是否冒用。
为了避开执法队员,不少冒用敬老卡者会刻意选择在早晚高峰使用,“出站的人多,比较容易‘隐藏’;再加上很多冒用敬老卡的人本身也还是上班年龄,需要上下班通勤。”也因此,早晚高峰时段成了敬老卡冒用的多发时段。
屡禁不止
掌握了冒用者的基本特征、了解了冒用的多发时段,轨交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沈振清坦言,在操作上只要配备了足够人力,要查获冒用敬老卡的乘客并不是难事。可查到后,道理却十分难讲。
“我爸妈身体不好不能出门,我是拿老人的卡去给他们配药的,为什么不能用?”、“我妈起不了床,这卡本来就是给我们家的,我为什么不能用?”沈振清告诉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这样的质问,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不少冒用敬老卡的乘客认为,家里老人的敬老卡就是私有财产,如果老人不享受这个福利,那由儿女、亲戚来使用,并没有什么不妥。”
事实上,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了解到,为了减少和杜绝此类行为,从今年1月1日起,按照新版《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冒用他人证件乘车的,可由轨道交通企业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同时,被冒用的敬老卡将由轨交企业暂时保管。
此外,从去年8月开始,上海地铁宣布开始和市征信系统对接,一旦查获冒用敬老卡和伪造证件乘车者,只要身份信息齐全,核实无误,都将被纳入征信“黑名单”中;根据此前媒体报道,理论上,纳入了上海征信系统后,就会受到“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配套管理机制约束,失信者将在升学、就业、信贷、生产经营、个人消费等方面受到制约。
然而,即便在这样层层设置的处理机制下,122天里,执法队员们仍在上海地铁全路网查获了2943人次冒用敬老卡乘车,平均每天查获24人,易查难禁的现状,仍未解困。
处罚困局
既不难查,又有处罚机制,那么屡禁不止的冒用敬老卡行为,症结究竟在哪儿?
沈振清坦言,一方面,尽管冒用行为不难发现,但专职化执法的人手跟不上,使得很多冒用者成了“漏网之鱼”。“我们有100名专职执法队员,根据地铁运营时间三班倒工作,同时在岗的不会超过四十人。”而光靠四十人的执法队员,要覆盖上海500多公里地铁里程、300多站点、900多万日均客流,及时发现、查处每一起包括冒用敬老卡在内的逃票行为,几乎不可能。
此外,目前,无票乘车的逃票者可以按照上海地铁最高票价16元的5倍,罚款90元;而一旦被查获冒用敬老卡,按照现行的规定,执法队可以选择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两种罚款程序。如果选择普通程序,可以对冒用者开出“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但是,要完成一次普通程序的罚款,需要走完9道手续,最后甚至会面临被罚款者迟迟不来缴纳的尴尬。而如果选择现场缴纳罚款的简易程序,罚款金额只能是50元,“对于冒用者来说,拿着敬老卡再坐两三天地铁,这50元可能也就‘回来’了。”
而“暂时保管”敬老卡一项,则更显得毫无威慑力。一方面,敬老卡的补办手续极为简单,只需20元,“补办成本太低,很多人就不会过来领回”;而即便是到保管点来领取敬老卡,不少人的态度也十分恶劣,“很多人觉得缴了50元罚款,心里不舒服,就会对我们骂骂咧咧”。无奈之下,执法大队只有将领卡点设置在了一个警务站的旁边。
而截至目前,111天查处暂保管的2650张敬老卡只有931张被领回,领回率仅为35.1%。“我们还得肩负起保管这些卡的责任,也不知道这些暂时保管的卡积攒下去,该怎么处理、交给哪个部门。”沈振清无奈地表示,相比便捷的补办来说,留给他们的后续问题十分头疼。
征信瓶颈
那么,一度被寄予厚望、可能会影响买房、升学、就业、个人消费等领域的“征信系统”,又是否能震得住冒用敬老卡的“失信者”们呢?
“首先,冒用者们要提供正确的信息,才能被纳入征信系统。”执法大队一中队队员林佳勇坦言,在近期查获的2650人中,在驻站民警的配合和帮助下,只有不到一半的冒用者信息被纳入了征信系统,“如果执法时民警不在,有的人就是不提供自己个人身份信息;有的人给我们报假的身份证号码,信息对不上;还有的人是外地来沪的,也不受这个系统约束。”
而即便进入了征信系统,对于不少冒用者们来说,也没有什么震慑意义,“很多冒用者是四五十岁,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就业、升学、办信用卡的需求,个人信用即便受到损害,对于日常生活影响也并不大;还有外地的冒用者,更不会受到这个征信系统的影响。”也因此,虽然个人信息已经因为冒用敬老卡的失信行为,纳入了征信“黑名单”,但冒用者们感受到的压力不大,因此威慑力也微乎其微。
最多花50元罚款加20元补办费用,就能再办一张敬老卡继续使用;即便被抓个正着,也可能根本无法被记入征信系统;即使真的进入了征信黑名单,也似乎对个人生活影响不大……采访中,有执法队员感叹,想靠现有的处理机制,似乎谁都镇不住,“冒用敬老卡、逃票,都是‘边查边漏’。”
市民支招
让逃票者无空子可钻
一边是三班倒的连续稽查,一边则是似乎震慑效果不大的逃票处罚,冒用敬老卡乘车、逃票“边查边漏”的尴尬现状,让执法者和企业都感到无奈。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堵住这些漏洞呢?不少网友纷纷支招,献计献策。
■ 管住敬老卡 在网友“小石头”看来,冒用敬老卡乘车者固然有错,但把敬老卡随便交给他人使用的持卡者,也应该予以约束,“如果自己的敬老卡被别人拿去冒名乘车,那就应该取消持卡资格,或者吊销使用敬老卡免费乘车的功能”。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同,“哪怕不是永久取消敬老卡免费乘车的优惠,也应该查到一次,就暂时取消一年(优惠)。”
■ 申领予以限制 “冒用者的信息提交敬老卡管理部门,等他到了可以申领敬老卡的年龄段,对其领卡进行一定的限制:或是延长申领时间,或是不享受相关乘车优惠。”
■ 加大罚款金额 “现在冒用老年卡处罚50元、其他逃票行为最多罚90元,实在太少。”在网友“花田”看来,上限90元的罚款,不少逃票者“多逃几次就赚回来了。必须要重罚,罚到他们肉痛心痛为止!”只有这样高额的罚款,才能堵住很多逃票者“一逃再逃”的侥幸心理,让他们一朝被查,不敢再犯,“当然,这样的罚款数额肯定也是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予以明确和保障的。”
■ 更好利用个人征信系统 不少网友表示,既然已经开始将逃票对接个人征信平台,就应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比如可以明确,一次逃票行为将会给个人信用扣多少分”。同时,对于暂时无法纳入本市征信系统的外地来沪逃票者,有网友建议可以将其逃票行为和居住证打分等挂钩,“比如说,逃票一次就要在居住证办理中减分”,以此来制约不诚信的冒用老年卡、无证无票乘车行为。
除了建立更严厉的处罚机制外,“雷雷”等网友则建议,通过社会舆论对冒用敬老卡、逃票者予以监督和谴责,“可以定期曝光冒用敬老卡者、逃票者,在他们逃票行为发生的车站醒目位置公示,让其他乘客一起来监督和谴责这种不诚信的行为。”
他山之石
国外如何治逃票?
美国 纽约实行单一的地铁票价2.5美元,一旦逃票被抓,罚款金额则高达100美元。此外,在逃票率较高的站台加派工作人员,在每个地铁出入口都设有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对逃票行为予以及时发现和纠正。
欧洲 在欧洲各国逃票,可能面临相当于票价数十倍的罚款。如德国罚款额度为40欧元,比利时为80欧元,西班牙高达100欧元,这些仅是初犯;如第二次被抓,罚款将翻倍增加。而在比利时等国家,第三次逃票被抓甚至将收到法院传票。
加拿大 在加拿大乘坐地铁,如果逃票被抓会被备案,一旦备案的话银行就不会发信用卡了,除非找到信用记录非常好的人帮忙担保才可以办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