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股通成交远超港股通
“在沪港通开通第一天,之所以出现额度迅速用尽的情况,可能是因为一些QFII机构在换仓,他们在内地卖出了原先持有的一些上海股票,又通过沪股通在香港把这些股票买了回来,希望把手中的QFII额度腾出来投资其它的内地资产。”李小加在文中分析说,短期来看,沪股通的成交确实远远超过了港股通。但是,长期来看,港股通的成交量增长潜力一定会超出很多人的预期,因为相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说,中国内地居民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更大。二十年前,中国需要引入大量的海外资本;未来二十年,中国的资本需要走出去,而且资产配置多样化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大量财富会从银行存款转向证券和其它资产类别,这是大势所趋。他相信,很多内地投资人会从港股通迈出走向海外的第一步。
合资格股票肯定会扩容
李小加坦言,港股通的冷清开场,的确让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市场人士有点始料未及,但细细思考后也觉得并不奇怪。他认为,可能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短期套利机会缺失:与2007年“港股直通车”不一样,两地市场间巨大的估值差已经不复存在,不少A+H股票的H股甚至已贵过A股;其次,内地机构投资者还未来得及进场:包括公募基金、保险公司在内的很多大型内地机构投资者还在等待监管机构公布相关的投资指引。
此外,50万元人民币资产的门槛也是个因素。李小加认为,在今天的A股市场,有相当大部分交易是由持有50万以下资产的投资者进行的。这一门槛未来是否降低,还有待监管当局的综合考虑。而且,港股通合资格股票无小盘股:沪港通从大盘指数股开始试点是一个主动的政策选择,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跨境监管和风险管理。未来,沪港通合资格股票肯定会逐步扩容,但不会因为交投的活跃度而轻率调整。当然,李小加最后提到了内地投资者对香港市场的熟悉程度:“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香港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市场上可供他们了解相关上市公司的研究报告还比较有限,他们熟悉香港市场和沪港通的规则都需要时间。但长远来看,港股通的潜力不可限量,因为港股通所吸引的不仅是证券市场的存量资金,而更重要的是现在尚未投资于证券市场的增量资金。”
听市场声音探最优方案
李小加不改自己一贯的风格,用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严肃复杂的金融问题。他认为,想在沪港通推出前把一切配套设施都百分百准备好是不现实的。“沪港通就像是一个初生婴儿,这个孩子已经怀胎十月该生了,尽管我们还未布置好育婴房,我们还是应该先把孩子生下来。我们完全可以等孩子出生了再买尿布,再买婴儿床也不迟!而且,有些东西可以根据孩子需要量体裁衣,或许更可以少买错、少走弯路。”
他透露,接下来在沪股通方面,港交所正在为机构投资者搭建满足前端监控要求的股票追踪系统,预计明年5月推出。在港股通方面,将积极与内地监管机构沟通,推动相关政策出台,以方便更多内地机构投资者参与香港市场。港交所也将为内地券商的投资者教育和推广活动提供支持,帮助内地投资者了解香港市场。此外,也会认真倾听市场的声音,不断探索沪港通升级和扩容的最优方案。
本报记者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