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0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敬华打造拍场“老字号”
欲成市场新“航母”
方翔
■ 左起:著名画家陈佩秋先生,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著名国家级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在“敬华”成立仪式中
■ 著名国家级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生前在敬华公司鉴赏书画拍品
◀ 敬华2014春拍现场
■ 敬华2014春拍预展现场
  综观当今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格局,北京和香港是毫无置疑的两极,而在十多年前,整个市场还是三分天下,而撑起上海艺术品市场大旗的是当时新成立的敬华拍卖行。2000年成立,在2001年首拍便引起了业界的轰动。秉承一贯的诚信经营,敬华在今天对于整个上海,乃至中国的艺术品拍卖界,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4年,重组之后新敬华举行的首次大型拍卖,总成交达4.15亿元,在申城拍卖界名列前茅,但是敬华人觉得这只是新敬华的新起点,未来的目标是打造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新“航母”。

  强势出击 艳惊四座

  上海在收藏方面素有“半壁江山”的美称,而且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也非常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上海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经营却远远比不上北方的北京以及南方的香港。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申城的艺术品拍卖更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为了能够提升上海在艺术市场的地位,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2000年12月,由上海文物商店和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敬华艺术品拍卖公司。

  如果说当年文物商店,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老字号”的话,那么敬华成立伊始,便延续了“老字号”的传统,以诚信和专业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上海艺术品市场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垂范。徐邦达先生、程十发先生、陈佩秋先生等业界泰斗,都曾在敬华成立之初出谋划策,文物界的老专家薛贵笙先生等更是对于敬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今天回望,虽然其中的一些老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但是敬华人对于他们的谆谆教导依然记忆犹新。

  2001首拍,敬华共推出了四个专场,总成交5476万元,创下当时上海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纪录,奠定了公司在上海艺术品市场中的龙头地位。其中一件明永乐景德镇窑青花烛台,以968万人民币成交,创下敬华首拍,也是1992年上海举办拍卖以来瓷器成交的最高价纪录。随后的几年中,敬华再接再厉,2002年在拍卖界首推“海派书画艺术”专场,取得了成交率近100%的好成绩,成为了敬华的一个特色专场,同时也提升了国内“海派书画”的市场价位,在拍卖界掀起了一股敬华“旋风”,当时的海内外媒体在报道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时,北京的翰海、嘉德、中贸圣佳,上海的敬华,成为了南北两个重要的风向标。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敬华之所以能够在首拍奠定自己的地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成为市场的标杆,离不开老牌文博的正宗嫡传,在于传承了诚信服务和专业经营的传统。

  服务藏家 创造价值

  翻开敬华的拍卖记录,许多当年在敬华拍出天价的拍品,日后给予了藏家更大的回报,就拿968万元成交的明永乐青花烛台来说,仅仅在4年之后,当这件烛台出现在北京的拍卖市场上,被买家以2035万元的价格竞得,其投资收益相当可观。

  敬华的拍品之所以能够如此受到欢迎,与其秉承的经营理念并不可分,这就是严把质量关和鉴定关,拍品如果有瑕疵,一定要在图录中交代清楚;对于有争议的拍品,一定要慎重,经多位专家鉴定后,再决定是否上拍。

  除了在确保拍品的品质之外,敬华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为藏家挖掘投资洼地。在敬华首拍之前,海派书画虽然已经是市场关注的对象,但藏家往往仅仅关注当时的一线画家,而敬华在系统地梳理有关绘画史后,集中推出了像冯超然这样,在当时被“遗忘”的二三线名家。从今天的角度来说,这样挖掘的意义也是非常大的。2011年以264.5万元成交的《西苑清暑》,在当年创下了冯超然作品拍卖的最高价,而这件作品第一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上,是在2001年敬华首拍上,当时的成交价仅为17.6万元。正是由于敬华对于海派绘画的大力推广,使得在每年的敬华拍卖上,藏家总是会力捧海派书画中的精品,像2004年敬华春拍中,吴青霞的《焦严渔艇》成交价达到了23.1万元,超过估价近三倍,创下吴青霞作品拍卖新高。而在海派书画专场之后,还设置了许多小的专题,如“海上四任”等,这些设计过的小专题为广大藏家的系统收藏指明了方向。

  敬华首拍的时候,曾推出“钱镜塘藏名人尺牍专场”,39件拍品时间跨度从明代至近代,成交率达到90%。随后,敬华趁势追击,在2004年春拍,推出钱镜塘藏扇专题,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深入挖掘 全球视野

  相比其他的艺术品交易方式,拍卖的最大特点就是常有意外的高价,而在这些高价背后是激烈的市场竞拍,这对于调动市场人气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敬华首拍的时候,有一件清白玉清勤慎忍诗文牌,从1.5万元起拍,最终以46.2万元成交,刷新同类器物拍卖纪录,并最终让一位国外买家购得。竞争最激烈的章洪《白描九歌图》以81万元人民币成交,买家为台湾收藏家王政松。2003年春拍,最有意思的是清乾隆仿铜器龙纹印盒,奇思淫巧,鬼斧神工、小而弥精,从6.4万元起拍,以101.2万元一锤定音。

  一系列意外高价的背后,是敬华成立之初的全球化视野。当时敬华的有关负责人曾经向媒体表示,我们从不想与北方分庭抗礼,我们强调的是交流,首拍中一大部分拍品都是来自北方。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首场拍卖的时候,敬华聘用了香港拍卖官胡应昌执槌,使用普通话、广东话、英语三种语言。首场拍卖的买家除了大陆、港台之外,还包括东南亚、意大利、法国和日本等地的国际知名买家。从最终的成交情况来看,海外买家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像任伯年的《无量寿佛》,估价40-60万元,最后被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以123.2万元收入囊中。以300多万元成交的陈老莲作品,过去曾数次以25万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在北京拍卖却未售出,而因为敬华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资深藏家,且在其他拍品热拍的带动下,也最终以高价成交。

  旧貌换新颜 立足新起点

  与14年前相比,目前上海,乃至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各大拍卖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对于拍卖行来说,没有好东西肯定卖不出好价格,有了好东西,如果不能引起市场的关注,同样也无法令藏家满意,最终失去市场资源。

  在这么一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重组后的新敬华拍卖,依托敬华艺术机构的全产业链,对于艺术品拍卖进行重新定位,特别是对于重点拍品进行全方位的推荐和招商。就拿2014年春拍推出的隆庆皇帝《行书五言诗》来说,隆庆皇帝的书法乃世之罕见,仅十余字,260万起拍,历经数十轮的激烈争夺,终以552万被著名收藏家刘益谦拍得。作为全球著名的收藏家,刘益谦出手买藏品,不仅是非常谨慎,更要听从多位专家的意见,此次肯花这个价格购买一位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常见的书法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敬华之前举办的万历书画大展。

  2014年4月底,敬华推出“明万历大展”,展期一个月,由敬华艺术机构携手台湾何创时基金会共同主办,展出三百余件万历前后的书画作品,分为军事、宗室与大臣、浪漫书风、大师与贵人、戏曲与文学、东林与西学、上海地方名人、佛教、金陵画派、闲赏美学、扇面十一个专题,有些作品甚至是存世孤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或史料价值。这个展览的巨大影响力,使广大的藏家对于明代的书画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许多难得一见的珍品,带动了藏家收藏明代书画作品的兴趣,并最终使得刘益谦能够在估价一倍多的价格买下隆庆皇帝的书法作品。

  敬华拍卖注重艺术推广和价值发掘,这方面一直保持较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再加上周到的服务,得到了诸多艺术大家及其亲属(如朱屹瞻、应野平、王震、沈尹默、谢稚柳等的亲属)的大力支持,很多家属每场拍卖都拿出家藏珍品,有的指定敬华作为唯一受托的拍卖行。敬华也特别关注和服务好当代美术名家,特别是于11月在敬华艺术空间举办的“记录历史——中国美术家代表作品大展”,汇集了来自各类国家级美术创作机构、艺术院校等中国当代画坛出类拔萃的国画、油画及版画名家的作品。

  服务委托方 打造新品牌

  现在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不仅拼专业能力,更是考验拍卖行整体的服务能力。作为现代服务业,拍卖行如何为委托方提供更好的服务,直接决定了其最终的业绩。敬华在服务客户方面,尽心尽力,提升服务品质同时,推出不少衍生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在新敬华的首场拍卖会上,有一件郑板桥的行书对联,当时在北京的一个知名拍卖行的成交价格仅为三十几万元。此次委托敬华拍卖,通过敬华拍卖学术人员和委托方的共同努力,最后查到总共著录出版不下20次,而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270万元,为卖家赢得了数倍的利润,而对于买家来说,有了这么多清晰的记录,其接下去的收藏也将会更加放心。

  2013年底,正值春拍征集伊始,有一位年过八旬老藏家联系到敬华,希望可以委托几件书画,经过登门访鉴,最终达成一致,上拍两件,最终一件成交、一件流拍。但自从7月初,敬华一直联系委托方,始终杳无音讯,8月,敬华工作人员再度登门,从邻里之间方才知道老藏家已经过世,经过多方联系,找到老先生的子女,方才把钱款结清拍品退还。由于老先生事先均无和其子女提到过这件事情,子女非常感动,对敬华的服务和职业素养赞赏有加。

  今年4月,有一对夫妻到敬华送拍流传下来的字画,从言语中了解到,男主人因病急需用钱,才不得已想要委托拍卖掉老一辈留下来的收藏。最终春拍送拍的三件拍品全部超估价成交,本来是个皆大欢喜的事情,由于买受人经济出了问题,时至9月还未付清全部拍品款项。而这边随着男主人的病情加重,又急需用钱。敬华管理层一致讨论通过,最终以敬华的名义先为买受人垫付拍品款,先解决委托方的需求,体现了敬华的人性化服务。

  资源全球配 注入新理念

  敬华春拍另外一个让广大藏家眼前一亮的就是预展。对于买家来说,好的预展环境有利于他们对于藏家进行深入的研究,更为全面地了解藏品;对于卖家来说,只要预展能够吸引足够的市场眼光,自己的东西最终才能拍出好的价格。敬华将自己的预展,向苏富比、佳士得等看齐,观展环境舒适大气,配套服务完备,成为沪上拍场亮点。

  在今年春拍中,敬华从海外征集的许多重量级拍品都拍出了佳绩,因而在秋拍的征集中,海外市场依然加大投入。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年底至今,敬华的海外征集足迹遍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日本东京、加拿大的温哥华、蒙特利尔、多伦多、渥太华等。

  在一些人看来,海外征集似乎是一种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是敬华却认为,海外征集不仅要去征集拍品,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中国书画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只有提高了中国书画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才能在规范经营上与国际接轨。

  国际化是敬华发展的一个视角,科技化和金融化也是敬华为整个市场注入的全新理念。将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运用于书画鉴别、备案等,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书画被人们接受的门槛,使得书画收藏更容易走入民众生活。金融化则是依托敬华艺术机构的优势,挖掘书画投资功能,以书画为投资标的,开发多种金融产品,如“融艺购”、“诚艺购”等,为广大的客户提供更多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理财的选择。

  与不少拍卖行仅仅追求艺术品拍卖的总成交额不同,敬华拍卖更希望在敬华文化事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下,坚持服务创造价值,做出自身的特色。如果仅仅关注成交额,其结果往往是制造市场泡沫,特别引发一系列的市场诚信问题。因而,敬华强调做价值,为市场各方创造价值。敬华希望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现代企业制度,践行诚信文化,面向国际,结合科技与金融,来打造现代服务型拍卖行,为提升拍卖产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尽绵薄之力,并成为艺术品产业领域中的新“航母”。方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新民健康
   第A16版:专版/新民健康
   第A17版:专版/新民健康
   第A18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19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0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文化新闻
   第A23版:文化新闻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目击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广告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敬华打造拍场“老字号” 欲成市场新“航母”
新民晚报专版A24敬华打造拍场“老字号”
欲成市场新“航母”
2014-12-02 2 2014年12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