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一老师们坚信,快乐童年是造就学生一生幸福的源头。“三十事”以幸福命名,记录的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完成的三十项任务,更是记录下他们童年的精彩点滴。解惑后赢得的安定,努力后微露的自信,成功后闪过的惬意,都会在这本成长足迹上体现。”
让“活动”变得有意义
“幸福三十事”手册是由愚一小学学校大队部、德育处和各学科教师合作设计的,实践活动内容与德育主题、学科课程类、切身体验互相融合,以记录小学生愉快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线,共分为“成长足迹”“快乐交往”“体验民俗”“品读上海”“走进经典”“绿色环保”六个必修版块和一个选修的“大头工作室”版块。在每个版块下,又列出了一至五年级学生在该学年要完成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根据愚一办学育人目标,小学学生应经历和应知道的“小”事情而来,纵横罗列,条目清晰,更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学习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副校长周鹤珍说,所有的活动看似很小,但都不是搞形式主义,随便选一天搞个庆典活动热闹一下就完事,而是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获得平时在学校生活中、个体活动中无法得到的某种体验。比如,一年级新生要完成“成长足迹”板块下的“我入学了”这一件“事”的全部任务,就需要花上三周的时间。在此期间,不仅他要在手册上收到“爸爸妈妈对我说”的叮嘱,写下自己的理想,还要在老师带领下参观校园,并用文字、拼音或图画介绍自己的新学校。翻开手册的第二页,每个孩子还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可以用彩笔画出“你心目中最美丽的老师”——这位幸运的老师可以是自己的任课老师,也可以是在校园里偶遇的、有眼缘的老师,甚至可以是心目中理想化的完美老师。
“一场主题实践活动的结束往往就意味着一次展示活动的开始。”周鹤珍说,在完成所有的任务之后,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手册上的记录,互相点评交流。“不必在乎字体的工整,也不必在乎拼写的准确,需要通过这本手册,激发孩子们真实的情感流露,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
让“上学”变得有意思
“幸福”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关键词。上周三,300多名愚一的一年级学生戴上了绿领巾,成为儿童团团员,还朗诵起了二年级哥哥姐姐们编创的诚信儿歌:“你拍一,我拍一,别人东西不乱拿;你拍二,我拍二,有借有还大家爱……”成为小学生不过3个月,这些孩子的脸上已不见初来时的紧张忐忑,而是充满自信和阳光。五年级的汪静远说,正是“幸福三十事”让她觉得上学是件有趣的事。
在小静远的回忆中,三年级的“我十岁了”活动让她印象深刻。每年三月,愚一的“我十岁了”活动就启动了:三月写家信,四月做成长记录展示、五月植树远足、六月“今天我们十岁啦”庆典。“这一连串的活动非常丰富,很多环节都非常感人。尤其是和父母互写家信这个环节,让了解到了从小父母对我的照顾和关爱。”小静远回忆说,在她那年的“十岁书信”分享会正巧遇上了雅安地震,还有一位来自四川的同学分享了小时候遭遇地震被老师救出幼儿园的故事,特别震撼和感人。
大队辅导员鲍建明说,家长们给十岁孩子庆祝生日,内容几乎都是吃吃喝喝玩玩,“三十事”中为十岁小朋友度身定做了自助式的实践活动,让成长变得更有意义。除了学校会在“六一”儿童节举办全校的三年级集体生日,孩子还要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整理从出生、幼儿到少儿一至十岁的照片,采访家人了解自己的成长故事,参加植树、远足等纪念活动。“学会感恩、关注成长,这些深刻的教育内容被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这不是学生能在单个的活动中可以体会到的。‘生活即教育’变成了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突破口。”
让“作业”变得有趣味
孩子的成长须在课业负担和身心健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校长王克坚认为,教师间、年级间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和贯通,家校间各执其词,缺乏有效同步等,都是让作业变成“讨厌鬼”的症结所在。“要让作业也变成幸福的体验,除了多重监督,逐步减少无效作业,更要静心设计,让作业变成孩子们喜欢的事。”
在愚一小学,作业发生了诸多变化,比如,围绕周三快乐拓展日,学校设计了“学科综合活动”,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教材中的空白点进行了挖掘;“幸福魔方转起来”的综合性作业则是顺应了孩子爱玩的天性;星级法、分数银行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让孩子不再对“分数”感到畏惧。
图书馆老师高瑾和她的同事花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读遍了20多个版本的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和《水浒传》,静心挑选出一个最适合孩子阅读的版本,并编写了两本一套的《愚一小学经典名著导读手册》——一本为《阅读小助手》,另一本为《阅读大闯关》。于是,愚一小学三四年级的暑假作业“大变身”——只需在暑假完成“幸福三十事”中“走进经典”板块里的“与名著交朋友”,就可以免做暑假作业。五(5)班的陆思彧说,是《阅读小助手》帮助她读懂经典名著,并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是《阅读大闯关》里面的各种关卡和趣味题,让她对名著有了更多了解。比如,《西游记》导读手册里面会有“听我说一个西游故事”、“我为法宝狂”等,四年级的《水浒传》导读手册里面有“看图猜人物”、“兵器武将连连看”等。
更让陆思彧兴奋的是,暑假开学归来,学校还会举办经典诵读游园会。“每四个同学一组,分别扮演唐僧、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取经小组,带上美术课上自制的西游人物面具,在各个教室接受学生‘考官’的提问,完成自己的取经之路。”到达终点站后再根据收集的章兑奖,奖品是一本学期语、数、英、音体美四本基础型拓展课教材。陆思彧说,在活动中,她还学会了和同学合作。
让“皮大王”变得有规矩
“幸福三十事”不仅是“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更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并培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以及学会合作、分享。鲍建明说,“幸福三十事”更是“给每个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于是,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了,“皮大王”也变成了老师的小助手。
小乐是个“皮大王”。四年级从外校转入愚一的时候,他是班中的“麻烦制造机”,总在课堂上给老师制造各种麻烦。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阅读非常广泛,课外知识也很丰富。曾担任小乐的自然科学老师的鲍建明和班主任一商量,决定在去年的“西游记游园会”中,“聘请”小乐担任“小考官”。原本总是挨批评的小乐坐上“小考官”的位置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守规矩了,更热心地为同学解答。“在活动中,他也有了规则意识,比如,答题敲章是要排队的,如果‘考官’自己不守规则,怎么让别人来守规则。”鲍建明说,孩子不是天生就有对错的,需要有合适的活动作为载体,更需要成人去做正确的引导,行政小助手、小辅导员等学校在各种“三十事”中设置的岗位就给了每个孩子们试错和学习的机会。
如今,愚一的“幸福三十事”不再局限于三十件事,而是贯穿在了整个学校活动之中。”三十事“已变成了一本操作手册,对各年级在各时间、年龄段为了什么目标做哪些实践进行了指导。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