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工社会学院院长徐永祥教授介绍,我国现有的家庭福利政策不是面向所有家庭及其成员,而是选取有特殊困难和需求的个人或家庭作为受益者,例如老人、残疾人、留守妇女儿童以及低收入人群等等,而实际上,社会福利需要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社会群体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
华东理工社会工作系朱眉华教授曾带领团队深入浦东新区,进行贫困家庭帮扶计划的试点,结果发现,许多看似健全的家庭同样急需福利援助,包括外来媳妇家庭、上访家庭、贫困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等。
小鑫(化名)今年初二,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他父亲因偷盗正处于服刑期,小鑫的母亲为外来媳妇,由于婆媳关系差,自小鑫出生后便很少与小鑫见面。以小鑫原来的学习成绩初中很难毕业,且小鑫也对未来抱无所谓态度。社工接案后从他的兴趣爱好入手,引导他重新规划生活,树立新的目标。现在,小鑫通过面试进入技校并且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继续学习。
通过上述案例,徐永祥、朱眉华均认为,“适度普惠”应当成为中国家庭福利政策体系完善与改革的目标,尤其要为独生子女家庭、残疾人家庭和有抚幼或养老责任的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探索和实践适度普惠型家庭福利政策,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共同构建的多元网络体系。
徐永祥说,家庭是社会的基础,以家庭为政策视角,通过物资援助、服务提供、法律保障等各方面手段,加强对家庭的支持,恢复家庭作为一种制度而发挥其经济、情感、抗风险等功能,减轻日益增加的家庭压力与日益弱化的家庭能力之间的失衡状态,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