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在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和杨浦区教育局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下,“赛复创智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意设计评选活动诞生了。这项活动不要求学生制作成品,降低门槛,定位在“创意”和“快乐”。上周刚刚举行的第五届评选终评活动中,专家、媒体、校长、学生和家长一直认为,5年来,创意评选活动已经成为孵化青少年科技“金点子”、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孩子们只负责金点子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青少年最宝贵的,但是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往往被没有知识储备、没有实验条件等因素磨灭。能否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发挥创意的空间?”组委会成员,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杨浦区少科站站长胡建民提出“将科技创新评价标准定位于科技创新的思路和想法,而非最终研究和作品”。因此,大赛给孩子和家庭“减负”——无需作品,更通过创意展演等环节让比赛成为青少年交流创意的平台。这与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卢晓明一拍即合,在多方支持下,比赛辐射到了长三角。
渐渐地,在“赛复创智杯”的赛场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也能自行地展出自己的创意金点子,中专职校的孩子也能和名校学子同台竞技,郊区农村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问鼎特等奖。今年第五届大赛中,最终获得特等奖的一支团队来自崇明新光中学,3个14岁的初二女孩在来回崇明和浦东的路上对大桥上经过的风电机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普通居民也用上风力发电呢?”3个姑娘都是学校科技社的社员,她们想到将传统立式改造为卧式,缩小风电机体积,风叶设计为流线型,再给它加上一个能够遮蔽逆向风的遮风罩。这种可在微风环境下工作的风电机能够安装在居民楼楼顶,为路灯照明提供能源。“我们从来没想过还能给风电机装遮风罩提高效率。这创意让人眼前一亮。”大赛评审、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晓峰老师点评,“能发多少电交给研究员去实验,如何降低噪音交给工程师解决,这样的创想距离产品还很遥远,但是点子具有价值,孩子们就负责创意,大赛给他们的创意提供了空间。”
八成参赛者觉得快乐
目前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刘思航回顾自己与科技研究的结缘,“赛复创智杯”正是起点。他的科技创意从这里启航,在高中时被评为上海市科技“明日之星”,一路探究支持他通过自主招生被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录取。复旦附中的陈怡汝如今已经开始领衔团队科创探究,她的起点始于预备班时参加“赛复创智杯”。一路走来,从创意想法,到科学设计再到探究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不知不觉中“水到渠成”。
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科技策划与传播中心评估了第二届“赛复创智杯”,发现大赛高等地获奖作品在区县和学校分布较宽,这对创新教育普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仅如此,问卷中八成学生认为参加大赛是快乐的,超过九成认为“很有意思”,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表达和交往能力。
保护孩子创意小火苗
究竟何为创意?创意与创新、创造有何关系?评委们对于创意的标准是否有过分歧和争执?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物理/工程专业研究员向世清是5届大赛的评委和主持人,他说:“刚开始,许多评委自己内心都很难区分这些概念,但从第五届比赛的结果来看,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标准’,评委们也已经逐渐达成默契向创意倾斜。”
保持正确的握笔姿势一直困扰杨浦区杭州路第一小学2年级的赵思颖和她的小伙伴们。市面销售的握笔器“中看不中用”,小思颖从妈妈的戒指和韩国学习筷获得灵感,设计了一款好看实用的握笔器。终评中,思颖和小伙伴们的小品表演很有趣,握笔器的创意设计又有可操作性,获得了评委高分青睐。向世清认为,相比高中生更具科学性的项目,评委们对这个小学生项目的青睐,正说明了大家已经逐渐认同创意大赛的评价标准,愿意放弃“高大上”的项目,保护孩子们“灵感一现”的创意小火苗。
5年来,创智天地已成为青少年创意的热土,不仅吸引了全市学生的参与,更将快乐创意的理念辐射至长三角的学校。“科创比赛很多,但成功与否要从学生参与的情况和感受来评价。”杨浦区教育局局长邵志勇透露,未来大赛将在学校推荐的基础上扩大参与面,邀请更多家庭鼓励普通孩子将科技创意的火花捕捉、分享和延续。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