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1月1日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明确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法学家侯欣一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曾多次提交相关提案,是“国家宪法日”的最初提议者之一。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侯欣一披露了撰写提案呼吁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前因后果。
一次重要制度创新
“在2013年十二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召开前,我一直在琢磨提交什么提案更有价值。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提交设立‘国家宪法日’的相关提案。”侯欣一介绍,这一提案并不是第一次提出,自2008年出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他曾多次提交这一提案,最初的想法是设立国家宪法节。之所以反复提,主要是基于平时对如何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考虑和对中国法治现状的担忧。“作为一名法学教师,一名现代法治的拥护者,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早日实现。”
侯欣一指出,对于一个法治国家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有公共权力都必须源于宪法,以此才能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安定有序。
“应该看到,我国公民、包括某些领导干部的宪法观念、尊重宪法的意识与依法治国的要求尚有较大的距离。为了提升公民的宪法意识,国家通过大规模的普法活动为普及宪法知识做了不少的工作,但宪法的精神在公民的头脑尚未彻底扎根,宪法的权威地位在全社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这也制约着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推行。”侯欣一认为,要想真正在全社会树立起宪法的权威,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需要进行制度创新。而设立“宪法日”无疑就属于制度创新之一。设立“宪法日”足以成为让全社会敬畏宪法的一个重要契机。
想法得到专家支持
有了想法之后,侯欣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找相关的信息,看一看以往是否已有政协委员提过这方面的提案,避免重复。
尽管在法学界关于设立“宪法节”或“宪法日”的讨论已很充分,但由于政协提案信息的不对称,查询还是颇费了一定的功夫,仍然没有查询到最近几年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提过类似的提案或建议。随后,他又与同行、法学院的宪法教师多次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大家都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也是个不错的切入点,想法得到了绝大多数专家的支持。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侯欣一又利用各种机会,在一定范围内听取社会上其他人士的意见。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自2001年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已明确规定每年的12月4日为全国的法制宣传日。有了“法制宣传日”后,是否还有必要设立一个“宪法节”或“宪法日”,是一个要通盘考虑的问题。社会各界对于他的想法,有支持的,但更多的人是不理解。不理解的原因倒不是因为目前节日太多,而是认为解决不了问题。这种状况更坚定了侯欣一的想法,作为政协委员,在专业领域里提出有价值的提案,乃责任所在。
提出两个日子选项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查找所需要的资料。资料包括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讨论,其他国家类似的法律规定,以及所取得的效果等。条件成熟后,侯欣一开始撰写提案。主要围绕三点进行:
■ 设定方式 由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以决议的方式,将一年中的某一天确定为宪法节,也就是说将宪法节列为国家法定的节日。
■ 具体时间 倾向于将“宪法节”或“宪法日”定于每年的9月20日。9月20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通过日。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和走向与其第一部宪法关系极为密切,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源头。我国的国庆日是10月1日,如将宪法节设定于9月20日,时间上与国庆日相近,刚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关国家纪念节日链,这对于强化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再有先纪念宪法的颁布,再纪念共和国的建立,先制宪,再开国,这种时间上的安排,也正好暗合了现代法治国家建立的政治逻辑,这对于提高宪法的权威地位和法治意识是最好不过的。”侯欣一说,如果以“82宪法”颁布的日子12月4日为宪法节,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可以与此前开展的 “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相衔接。
■ 节日内容 国家领导人每年公开发表电视讲话或撰写文章,以示对宪法的尊重和捍卫;由国家出面举办各种大规模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宪法宣传与教育活动;评选当年度的宪法案件和宪法人物;建立宪法博物馆等。
提案终于变成现实
“在我看来,做这件事的意义不可小觑。”侯欣一认为,设立“国家宪法日”能够在短时期内增强民众对法治的信心,提升整个社会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宪法与民主、法治密不可分,一个国家民众的民主精神和法治意识,决定着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设立‘宪法日’,就能努力使宪法及宪法所包涵的价值——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等,形成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侯欣一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设有“宪法节”之类的节日,这些节日的设定,对全社会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宪法意识和民主观念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如今提案变成现实。作为最初提议者之一,我感到激动,但更多的是平静。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将如何过好每一个‘宪法日’。”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