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建设 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郊区(县)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郊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比如奉贤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奉贤用电负荷及售电增长连续几年名列上海同级供电公司前茅。奉贤区以南桥新城为核心的一波接着一波的城镇化建设,给奉贤电网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根据奉贤相关规划中的南桥新城功能定位,预计南桥新城未来供电负荷最高将达到143.1万千瓦。根据南桥新城22个控制单元的各自功能定位、负荷密度及供电可靠性等情况,各单元至少需配置1座变电站,有的单元需配置2至3座变电站,新城建成共需配置34座110千伏变电站。目前,南桥新城内已有110(35)千伏变电站13座,未来还将建成投运21座同等级变电站,方能满足新城的用电需求。
“城市建设,电力先行”,供电配套必须做到城市建设“指哪儿打哪儿”,只要稍微慢了半步,就会出现电力“痛则不通”的窘境。
比如南桥新城11号控制单元是上海市推进的20个现代服务聚焦区之一,也是奉贤区政府近期重点打造的新城建设重点项目。目前该区域属于电源空白点,主要依靠西南侧的35千伏育秀变电站和浦东运河北侧的110千伏运河变电站供电。随着该区域开发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区域内居民及商业用户的电力负荷不断增加。2013年夏季高峰时期,35千伏育秀变电站全站负载率已达94%,重载压力非常大,幸亏2014年夏季没有出现持续高温,否则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该区域电网将可能发生大面积停电等重大电网安全事故,而且造成区域内电网电压偏低,特别是夏季持续高温,空调等家用电器就无法正常使用。同时也将面临着无法向新增用户供电的窘迫境地。为解决这迫在眉睫的困难,奉贤供电公司已经着手110千伏树浜变电站的土建工作,可望在2015年夏季高峰负荷来临之前建成投运。
还有南桥新城9号单元区域,目前该区域没有属于自己的电源变电站,只能采用架空线支接这种极不可靠的供电方案临时维持着用电。这种供电方式抵御雷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故障停电次数多、时间长。同时因为是支接电网的问题,碰到新增用户接电及电网改造等工程需停电施工时,因为没有其他电源支援,势必影响该区域的正常供电。而该区域内有区会议中心、区广播电视台、电信大楼等重要客户。同时中粮一期、卓翰一期等居民住宅已经接电,即将迎来大批居民入住,不可靠的供电方式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因此,该区域规划中的110千伏曙光变电站必须加快建设速度,早日建成投入使用。曙光站建成以后将满足用户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同时满足9号单元后续项目开发的供电需求,所有的供用电困难、矛盾都将会迎刃而解。
变电站建设
还需全社会的理解
由于奉贤电网正从农村电网向城市电网迅速转变,所以,变电站的建设,一方面表现得很紧迫,有的甚至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境地。而另一方面却表现得阻力重重,尤其是那些必须要建在居民区的变电站,受到了在建变电站附近居民的不欢迎,有的甚至出现了阻挠施工的现象,影响了变电站建设的正常进程。原因主要有:一是怀疑变电站有高强度的磁场和电辐射,影响附近居民的身体;二是怀疑变电站运行后会产生很大的嗓音。造成人人都需要用电,而人人都不希望变电站造在自家门前之现象。
于是,有的居民就提出来:能不能把变电站建远一点,不要建在居民小区里。其实,变电站的供电距离和供电能力是成反比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用电负荷也不断增大,加上居住区规模化成片化建设,就必须把变电站建在居民区附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电力安全稳定地输送给用户。此外,近年来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上海原有的中小型火力发电厂相继关闭,必须建设新的电源变电站,以代替原电厂发电送电的功能。
而变电站建在小区是有严格的安全距离规定的,11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纳入国家环保管理。环保部门要求变电站址边界的电磁环境必须满足标准限值(电场强度4000伏/米、磁感应强度100微特)要求,目前,上海地区所有投运的110千伏变电站均满足上述站址边界的电磁环境标准限值要求。比如在奉贤110千伏叶塘变电站建成投运后,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的工作人员曾在变电站围墙外1米处,测得工频电场强度为0.655至1.478伏/米,工频磁感应强度为0.0913至2.299微特,远远小于标准要求值。同时上海地区所有投运及在建变电站均严格执行《关于上海市变电站选址规划(2003-2005)的批复》的要求:220千伏变电站距住宅建筑应不小于30m,110千伏变电站距住宅建筑不小于20m,35千伏变电站距住宅建筑不小于15m。
变电站建设
倡导安全、环保、绿色、清洁
在建设国际一流电网的进程中,上海电力始终践行国家电网“奉献清洁能源”的服务宗旨。就拿建造在居住区内的变电站来说,每座变电站的建筑风格,都与周边的建筑融为一体。变电站采取装配式结构设计,采用先进设备及技术进行了降磁场、降噪音处理,保证周边居住及办公的安全性、环保性和舒适性。比如奉贤的110千伏树浜站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工厂化加工、标准化生产、模块化组合,简化、净化了施工现场,减少了施工期粉尘、噪声、污水污染及水资源消耗,具有施工周期短、现场作业少、环保便捷等特点。同时,采用户内式可靠屏蔽方式有效降磁。它的建筑主体采用围护结构的科学设计,有效屏蔽设备电磁;电气设备采用专业屏蔽电磁罩壳,再次降低了电磁强度;进出线采用地下电缆方式也能降低电磁强度。还有,该站采用低噪音设计确保变电设备宁静,它的主变设备安装在封闭的室内,噪声严格控制在58dB(A)之内。主变压器室敷设吸声材料,采取封闭隔声措施,采用穿孔板吸声结构,有效降低墙体引起的混响声。室内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对少数需要采取机械通风的区域,均选用低噪声的风机,管道均安装消声器。确保变电站建成后,站址四周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规定的2类噪声排放标准限值。
关于电磁场影响人类健康的说法,最早源于上世纪的美国、西欧等率先大规模使用电力的国家。对此世界卫生组织自1996年开始在60多个成员国家开展了全球的国际电磁场计划和调研。这一计划历时十年,于2007年发表正式评估报告,认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低频电场和磁场环境不会对实际健康造成问题,只要在低频电场与磁场的国际标准之内,可以保证包括儿童与孕妇在内的公众健康与安全。所以,高压线、变电站产生的电场、磁场强度也就和常见的家用电器差不多。
本报通讯员 李新章 本报记者 张欣平
(本版照片均由李新章摄)
【相关链接】
专家学者谈电辐射
变电站会不会产生辐射?华北电力大学崔翔教授认为,有关电力设施“电磁辐射”的说法,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学术上的失误、认识上的偏差”。据崔翔介绍,就工程技术而言,辐射分为粒子辐射和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指以电磁波的方式传递能量的物理现象,如果把每个波段的频率由低至高排列的话,依次是工频、射频、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频率越高、波长越短、传播越远。
事实上,变电站和输电线路产生的是50赫兹、相对独立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波长有6000千米,极不容易传播,更不能有效形成“电磁辐射”。崔教授强调,为避免公众误解,世界卫生组织和电磁场国际权威机构在环境健康领域一律不采用“电磁辐射”这个术语,而是采用“电场”、“磁场”、“电磁场”这种更加严谨的术语。
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高级工程师朱重德指出,电力设施在建设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环境评价,并经环保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建设;电力设施在投入运行前,必须进行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正式投入运行。我国输变电工程现行有效的环境评价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比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的规定更为严格。我国推荐每米4千伏作为居民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而国际标准为每米5千伏;100微特作为公众全天辐射时的磁感应强度评价标准。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力设施采用同一标准。因此,无论变电站电压等级多高、输电线路多密,执行的评价标准仍是一样的,限值并不会改变。